作者丨景行‍‍‍‍‍

编审丨橘子

春节后,收到了一个前省区经理老杨的“好消息”——跟前东家纠缠半年的离职事宜终于落定,公司按N+1来赔偿的,拿到了50多万元。他感叹道,50万买断了他的青春与回忆。如今,他已经入职了一家新公司,待遇比以前还要好。

离职再入职的这番折腾,老杨颇为感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说,或许我们被公司PUA久了,才会自我怀疑吧;其实我们没那么差,工作也没那么难找。

我们没那么差

需要强调一点,能给被裁员工N+1的公司,在快消行业一定是排名靠前的。80%以上的快消行业裁员,会用上各种手段逼员工自己走,什么冷暴力,异地调岗等等,套路很多的。但凡能在员工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现任领导、而公司还跟该员工谈离职谈赔偿的,这种公司在当下的快消行业是排得进“前五”的存在。

再者,这种拿离职赔偿金式的分手,对公司亦或是员工来讲,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谁对谁错,更多的是“不合适”。这个不合适,不一定是员工不适合公司,更多可能是你这个时间段遇到的领导,你们双方不在一个管理频道上。

这种不在一个管理频道上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新来的领导要拿一个老员工来立威;或者,你的岗位正好在新领导看来是可以让出来,用来安排自己人的。当然,也有员工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在这个区域里十多年了,存在定式思维,新来的领导有新的要求,他制定的策略员工就觉得是脱离区域情况、不了解市场的乱指挥,自己不想按新领导的要求去改进工作,这在新领导看来就是“我的命令传达不下去”,到你这里就给拦截了,那肯定是要把你调离这个位置的。

说白了,每个领导的风格都不一样。大家都有自己的舒适区,领导不会因为下面反对的声音多而改变自己的风格;同样,很多员工也习惯待在舒适区,自己想改变也改变不来。

讲个故事。某快消品公司针对北京大区做了一个特殊性方案,因为北京的工资比较高,但是该快消品公司在北京的销售业绩比较差,公司又不想放弃北京大区。所以,为了给员工特殊激励,就打了个特别申请,给员工一份特别补助。这个补助原本的目的是方便招人以及稳定现在的团队。原本,这个方案执行的很不错,突然来了一个新领导,他觉得这个方案纯粹是让员工吃大锅饭。本来是特殊补助,现在变成员工的常规补助了。所以,新领导制定方案是让员工按KPI达成来领这份补助,你达成业绩了拿这个补助,达成不了,就按完成的百分比来领补助。


我们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看,这个新领导没有任何问题,他要对区域业绩负责,想让员工动起来,于是,把这份特殊补助变为员工得靠努力才能拿到的奖励。但你如果是北京大区的员工,你会这么想吗?在多数员工眼里,这就是变向降薪,这些本来是前任领导或者说公司给我们的特殊福利,到你这里变成考核奖励,这不就是拿我的工资开刀吗?

那么,故事中的领导和员工,有严格意义上的谁对或错吗?没有,就是立场不同。领导没办法与员工共情,领导也没有站在员工的位置上去思考;同样的,员工也没办法站在领导的位置上去考量。毕竟,你让月薪1万的去体量年薪100万的领导,那也不现实。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员工跟领导闹情绪,领导让员工去跟公司谈赔偿,你走人,公司再招新人。

事实上,能拿赔偿离开公司的员工,大多在其所在公司有着一定的工作年限,也没犯什么大错,但领导也确实不想在他们身上浪费太多时间,大家都是出来打工的,虽然不合作了,但好聚好散,也可能江湖再见。不然的话,那就是正常离职,你觉得委屈,就走法律程序,起诉公司或是仲裁,如此一来不仅需要耗费更多时间,也未必能拿到赔偿金。

老杨能拿到赔偿金走人,一来,公司“可以”;二来,他虽跟领导相处不来,但别人也是没想用那些乱七八糟的方法来为难他。

至于老杨的未来,就像他前面所言,“我们没有那么差”。其实,很多人是对换工作后的未知产生了迷茫,你在一个单位干的时间越久,其实换工作的心理成本也就越高。

换工作的成本

就目前快消行业来讲,50岁往上的,换工作基本上那就是要去各个公司做营销总监这类的管理岗位。如果50岁还在省区经理这样的岗位,通常是非常难找的,那些大公司基本不会有这样的岗位,而新的网红或者小公司也不会招50岁的省区经理。

在40-50这个年龄段,无论是省区经理还是大区经理,这个的范围还是相当好找的,尤其是销售。因为有管理经销,有团队(直接挖以前的手下),有经销商资源,对于那些新兴的网红品牌来讲,这个年纪还能拼,还能吃些苦,可以请来进行传帮带。当然,他们身上的毛病也是有的,最主要的就是利益输送,但对公司来讲,这些正好是日后处理这帮人的“依据”。比如,经济犯罪,把你贪的吐出来,而你的经验、资源什么的也已经留下来了。

对在快消行业工作的员工来讲,难过的还在心理这关。通常来讲,在一个企业10年-20年的想法就是我要在公司养老了,能忍就忍一下,我上年纪了,外面没有好工作了。即便能遇到不错的机会,可对于员工来讲,也是不值当的,这些年多少新兴品牌来了又倒了,招人的时候承诺太多,到最后可能就工作一年,公司就倒闭了。虽然,这一年工作的收入能抵你现在的3年,但大部分人考虑的是,一年后工作都没了,还要重新找。这种慌恐是扼制大部分管理层员工找新工作的原因。

相反,如果是主任、业务人员那工作基本就是你让我不满意,我明天就换,毕竟在你这拿五千到一万,在其它公司也能拿到,行业标准基本都这样,甚至我还有可能在新公司混得更好。

再有就是整体性裁员的公司。比如很多冻品公司在疫情期间,业绩上升,管理层工资翻了几倍,疫情后,业绩大幅下滑,企业想各种办法降薪、缩编,这个时候真是成批成批的走,那你不想找工作也不行。但通常看下来,这样成批走的员工也会在成批地找到工作,并且在新公司的待遇谈的都还不错。因为,很多快消品公司自己跨界找业绩突破,上什么预制菜,方便食品等。


还有一类就是在原单位贪腐,被公司查到后开除的。这类人在新公司的就业情况也是很不错的。快消行业的背调没那么严谨,所以在新公司也没人知道你过去干的事。通常能搞些钱的人,也都是在应对领导、应付工作上有一定手段的,在新公司往往还会更上一层楼,让那些新公司的人见识下什么叫传统企业的“人情事故”。

当然,还有选择大于努力的。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前同事老马,那是让各个部门都觉得烦,最后公司业绩下滑,他被首当其冲的干掉了,结果他转身去了东鹏饮料,拿到了原始奖励,最后,东鹏上市后他套现500多万,反倒实现财富自由了。

通过这些年的观察不难发现,老单位的好处就是稳定、熟悉。江湖水很深,新工作是江湖的水、也是浪打浪,不稳定,不熟悉,得靠本事吃饭。但怎么讲呢,如果你在老单位混不下去了,那就跳出来看一看,其实外面的机会也是有的,离职的人不少,也没被饿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