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除旧梦,新程启新篇。”

时光匆匆,转眼今天已是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了。

过了正月初七,大家陆续回归工作岗位,“年”的氛围似乎渐行渐远。

但在古代,“年”的脚步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只有赏完花灯、吃完元宵,寓意着生活圆圆满满,这年才算真正过完。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为了迎接这一盛大节日,人们从正月十三就开始忙碌起来。


南宋文献中曾记载 “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古人将正月十三视为“灯头生日”,同时也是灶神归位的日子。

这一天,民间有在厨灶下点灯的习俗,名为“点灶灯”,借此祈愿家宅安宁、生活如意。

除了这些,正月十三还有诸多独特习俗:


1. 扎彩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热闹,通常从正月十三扎彩灯拉开序幕。老北京流传着年禧歌谣 “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 从这一天起,大街小巷便充满了人们张灯结彩扎彩灯的身影,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

2. 吃汤圆:俗话说“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 ,正月十三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一颗颗圆润的汤圆,饱含着“圆圆满满”的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甜蜜期许。

3. 祭海:传说正月十三是海龙王的诞辰,沿海地区的渔民们会举行庄重的祭海仪式。他们摆上丰盛的祭品,焚香烧纸,面向大海虔诚叩拜,祈求风平浪静、渔业丰收,大海能给予他们丰厚的馈赠。

正月十三还是农历年后的第一个“杨公十三忌”日,也被称作“阎王忌”,部分地区还称其为“毒日” 。


正月十三,大家一定要记住:1要忌,2要避,3不做,千万别犯忌讳。

1. 要忌:忌不看病

我国传统文化秉持“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理念,认为人体如同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的变化紧密相连。

明天是天医日,古人深信这一天天地间的气场对人体疾病的治疗极为有利,药物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也更强。

民间流传着“天医面前无绝症”“天医当头,百病无忧”的说法,所以这一天是就医看病的好时机。

正月十三正值冬春交替之时,气温起伏不定,早晚温差较大,人体难以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随之减弱,给流感病毒创造了可乘之机。

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千万不要硬撑,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2. 要避:避免串门留宿

作为农历年后的第一个“杨公十三忌”日,按照传统文化观念,这一天天地气场处于特殊的不稳定状态,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能量场,所以不适宜出门远行,也最好不要去别人家串门,更不要留宿。

3. 不做:不结婚嫁娶

正月是新一年的开端,人们都希望以吉祥、顺遂的方式开启全新的生活。

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大家往往会挑选被认为更加吉利、祥和的日子举行,以此祈求婚姻幸福长久。

正月十三是忌日,在传统观念里不具备吉利的象征意义,诸事不宜,所以通常不会被选作结婚日期。

民间还有正月不结婚的习俗,正月十三结婚自然不符合民俗传统。

正月十三很多人已经外出工作,结婚需要众多亲朋好友共同见证,此时举办婚礼可能会导致很多亲友无法到场。

结婚是需要热闹和祝福的场合,缺少了重要亲友的参与,婚礼难免显得冷清,留下遗憾。


距离元宵节仅剩下两天时间。在这特别的时刻,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福星常伴,前路光明;愿每一个心愿都能实现,每一处困难都能化解,生活幸福美满,万事顺遂如意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