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十多年前,逃课到的洛阳,玩了三天两夜没有住店,不是火车站就是录像厅。
去的地方不少,就是没有没有进白马寺。
但是我们坐车从白马寺大红门过,印象中就是一个小破庙。
这次到洛阳白马寺肯定要去,不管从几公里外就堵了将近一个小时,也不管从停车场到大门前还要走上十几分钟,更不管大门前的人山人海。
门票30元,一直到了白马寺红色的大门前,这个真的没有变化。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相传汉明帝夜梦金神,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西行求法。
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于是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来到京城洛阳。
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千年来几度兴废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
焚香祈福的人很多,我是随着人流慢慢走慢慢看。山门前的两匹石马其实是宋陵前的石像生,放到山门前也算应景儿,权当做是驮经书的白马。
白马寺意思的是“大雄殿”,不像其他寺庙是“大雄宝殿”,这喻意“殿中有宝”。在大殿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这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运来的,殿中正中的三尊三世佛曾供奉在北京故宫慈宁宫的大佛堂里。
北京的文物为什么到了洛阳?原来这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有关。
当年西哈努克亲王说是要参观白马寺,可当时白马寺已经残破,于是上面决定把紫禁城里的文物调拨过去,车拉人扛了用了3个月运送到白马寺。
后来因为变故,亲王并没有来白马寺,但是洛阳却认为“调拨”并不是“暂借”,理直气壮地拒绝了。
这都是宝贝,所以只叫做“大雄殿”,宝贝就在大殿中。这大雄殿本身也是元代遗产,始建于唐宋,明代有所改建,也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也是一个宝贝。
可惜都不能进去观看,我只在大雄殿外嗅嗅正在盛开的腊梅。
旁边还清凉台和藏经阁有佛教文物和艺术展,随喜进去看看,还不错。
清凉台下还有一个“止语茶舍”,环境清静幽美精心布置,这是一个提供免费茶饮的地方,只是要求不能说话,要“止语”,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方。
这里人多的不像话,我赶紧远离。
白马寺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国际佛殿苑,在寺庙西侧兴建了泰、越、缅、印等国佛家建筑,不出国门也能感受一下异国佛教文化。
在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佛教建筑旁打卡照相,要是不说还以为出国了。
泰国佛殿苑有四座苑门,苑内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舍利塔,一层供奉有泰国不同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9尊佛像,还有3尊蓝琉璃妆金的分别代表着凉季、热季、雨季的“三季佛”,共12尊佛像。
在舍利塔二层还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
缅甸佛塔苑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
大金塔东北方有龙王护佛像,西北方有风动石佛塔。
印度佛殿苑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
大佛殿仿印度著名佛教遗址桑奇大塔建造,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像,表现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的情景。
游客太多了,今天要想细细的游览是不可能了,这里还有西来传法的二僧墓。还有大家熟识的狄仁杰墓,还有高高的齐云塔,这些我都不去了。
好吃的再多,我的肚子是有限的,这些地方只能放到来日了。
心有所念必有回响,这次白马寺之行,算是弥补了三十多年前的遗憾。
可今天的遗憾,留待几时呢?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