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王琳
编者按:
非遗展演喜庆热闹,惠民举措力度不减,消费市场热闹非凡!蛇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蛇年新春期间,烟台各项非遗活动烘托出浓浓年味,在消费惠民举措的加持之下文旅消费市场热闹非凡。围绕非遗元素、文旅消费等,聚焦烟台蛇年新春新气象,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蛇’么都好——烟台2025新春新气象”特别策划,“蛇入‘非非’”栏目探访烟台新春的非遗活动,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现蛇年新春的文化韵味。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非遗传承与展示的黄金时机。在烟台,随着春节被纳入非遗范畴,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愈发深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也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从历史悠久的所城里,到充满现代气息的综合性商场,再到市民娱乐的休闲广场,非遗的魅力在这个蛇年春节尽情绽放,为港城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六百年所城“藏”非遗:
体验课“拉满”新春仪式感
所城里,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烟台老街区,春节期间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青砖灰瓦间,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体验展示区域如璀璨繁星般点缀其中,让古老的街区焕发出新的光彩。
烟台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巧艳直言:“这个春节,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忙碌又充实。”她介绍,春节期间,所城里时彦街烟台剪纸馆一直营业,每天来参观和体验剪纸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在每天下午2点和晚上7点左右客流高峰时,队伍从门里排到门外。此外,还有许多研学团队和企业前来预约体验,“我们力求打造丰富的活动为市民游客‘拉满’新春仪式感。”
学生们在烟台剪纸馆进行研学活动。
令梁巧艳印象深刻的是一名6岁小男孩,仅在这个冬天就来上了23节剪纸体验课,剪纸技术也进步神速。这名小男孩名为孙浩芮,他的妈妈徐女士介绍,孩子有时比较调皮,她本来想通过剪纸锻炼孩子的耐心,没想到刚一接触,孩子就特别喜欢。“目前,孩子不光做事情有耐心了,通过剪纸还锻炼了他的观察能力,对非遗也有了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偶尔还会尝试自己创作剪纸图样。”徐女士自豪地说,“非遗剪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守护我们文化的根,我希望孩子能一直坚持下去。”
6岁的孙浩芮和他的剪纸作品。
所城里时彦街又被称为“非遗一条街”,除了烟台剪纸,这里还有烟台绒绣、蓬莱八仙葫芦、莱州毛笔等非遗体验馆。
烟海轩文房主理人贾崔建,也是莱州毛笔非遗体验馆的主要负责人。为了将莱州毛笔文化进一步推广传播,他创立“烟海轩”文创品牌,以“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收获了不少全国粉丝。“今年我们定制了蛇年限定版毛笔,将亚历克浮雕工艺与传统毛笔相结合,非常受年轻朋友喜爱。我们还在体验馆里直播,向大家展示烟台非遗,有许多网友趁着假期慕名来到所城里,打卡多种非遗体验馆,收到了许多好评。”贾崔建说。
所城里的新春非遗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欣赏传统建筑的同时,还近距离、沉浸式地感受了非遗魅力。许多市民表示,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他们对烟台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也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非遗“走进”商场:
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跨界融合
当古老传统的非遗走进现代时尚的大型商场,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就此展开。
2月7日,在烟台莱山万象汇二楼中庭,一场精彩的葫芦烙画表演吸引了众多顾客目光。蓬莱八仙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宋梦璐是一位“95后”,虽然年纪不大,但烙画技法娴熟,不到十分钟,一条萌气十足的小蛇在她手中的葫芦上“活”了起来。
宋梦璐和她现场制作的葫芦烙画。
“今年新春,八仙葫芦能走进商场,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首先,冬季室外气温低,相比室外街区,商场客流大,受众面广,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接触到非遗,拉近了非遗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宋梦璐说,“其次,作为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也致力于开拓年轻人的市场。今年,葫芦烙画有机会走进商场,我认为更要将非遗与现代商业元素相结合,开发更具有时代感的文创,促进非遗经济价值转化。于是,我将面塑或陶瓷与葫芦相结合做了可爱的‘葫芦娃’,还自制了葫芦挂件和手串,不承载了美好的寓意。”
“这个金鱼形状的葫芦是咋刻出来的?”“这不是刻出来的哦,是在葫芦生长过程中,通过绳子勒扎改变其原有的形状,再通过烙画……”各种形状、各种绘画样式的葫芦引来不少小朋友提问,宋梦璐一一解答着。
现场,莱山市民于女士对此次体验频频点赞。她说,“带孩子来商场购物却欣赏到一次非遗表演,非常荣幸。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非遗展,还是一节重要的非遗课。这种形式让非遗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了小朋友的对非遗的好奇心,希望往后这种活动多多举办。”
商场中展示的巳蛇布偶。
从葫芦烙画、香牌制作,到胶东版画,再到“布偶蛇”,凡是路过非遗展位的顾客,都忍不住依次浏览一番。非遗走进商场,这种跨界融合新方式,不仅为商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秧歌“遇上”非遗大集:
在热闹喜庆氛围里营造“非遗之美”
“没有秧歌不叫年”。秧歌表演是烟台人过年不可或缺的视听盛宴。2月8日,正月十一,“大地欢腾”2025烟台市庆新春秧歌进城民俗展演暨非遗大集活动在烟台市民休闲公园举行。
烟台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曲建鹏介绍,今年是首个“非遗年”,为了给市民朋友带来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本次活动除了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阳大秧歌,主办方还邀请了国内及省内著名的艺术团队,如潮汕英歌舞、济南商河鼓子秧歌等,实现了南北方、省内外的不同地域民间秧歌文化的汇聚融合,让市民游客朋友们一饱眼福。同时,现场设置非遗大集,汇聚了60余个展位和100多项非遗、文创作品,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好用的产品一应俱全,让市民游客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喜庆氛围里赏“非遗之美”。
非遗大集上,市民游客挑选着心仪的商品。
此外,为期六天的毓璜顶庙会刚刚结束,累计接待市民游客8.3万人次,活动现场异常火爆。作为芝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梁巧艳带领团队承办了此次庙会。她介绍,今年庙会以“穿越六百年、庙会新相约”为主题,创新“非遗+现代,传统也时尚”的理念,着重对非遗进行传承与发展,成为烟台春节假期传统民俗活动顶流。
在非遗大集上,梁巧艳(右2)在与市民们热情互动。
“今年是首个‘非遗年’,在传承和弘扬烟台非遗方面,身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我们更感责任重大。哪里有民俗文化活动,哪里就要有我们‘非遗人’的身影。”梁巧艳说,“新春期间,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一心扑在活动上,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大家不是在非遗活动现场就是在去活动的路上。今年是‘非遗年’,也是烟台‘非遗人’一起过的年。看到市民游客喜悦的面孔,我们便觉得很幸福、很值得。”
从历史街区里的体验课到现代商场,再到热闹的大集……在首个“非遗年”,烟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他们的热情和坚守,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也让烟台的首个“非遗年”文化韵味悠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