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长春遗址墓地局部发掘航拍

近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长武谢家河遗址、富平长春遗址、宝鸡魏家崖遗址、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以时代早晚为序)入选。

此次评选出的六个考古项目涵盖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汉、隋唐等时期,时空跨度大、学术价值高,为赓续文脉,探寻中华文明基因密码,贡献着源源不断的陕西智慧。

石川河再现古代文明盛景

富平石川河流域新发现12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右岸以周家庙沟遗址为代表,年代在距今60多万年至3万年之间;左岸以朱黄堡遗址为代表。该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初步搭建起渭北黄土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区长达60多万年的完整的旧石器文化发展演变序列。尤其是在朱黄堡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2万多件石制品、火塘遗迹及各类动物化石,集中展现了渭北地区古人类的生活图景,有力地实证了中国古人类文化的连续发展演化历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该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改课表示:“该遗址群的发现和发掘,不仅填补了渭北中部广大区域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的空白,也将该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7000年前后上溯到距今60多万年前。”

富平长春遗址位于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地处石川河东岸的开阔台地上。考古人员通过调查,初步廓清了遗址由居址区和大型公共墓地两部分构成,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公共墓地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地势最高的区域,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已探明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超过3000座;居址区位于墓地西南,二者中间有一条沟作为分界。居址区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目前清理了包括灰坑、墓葬、房址、陶窑,沟渠等遗迹300余处。

该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彦峰表示,结合墓地内大型墓葬和居址内丰富遗存情况,初步判断该遗址为西周时期关中王畿东部的一处重要采邑性聚落,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王畿内的政治格局等提供了新的典型案例。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填补了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到关中盆地过渡地带旧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上的空白,遗址清晰的黄土—古土壤旋回所反映的埋藏年代实证了陕西是东方古人类演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富平长春遗址墓地采邑的要素基本齐全,是进一步研究周代考古,尤其是周代采邑考古的一个重要标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说。


长武谢家河遗址战国秦墓出土的器物

聚落遗存揭示居住与迁徙密码

谢家河遗址位于咸阳市长武县冉店乡谢家河村,地处泾河支流黑河的二级台地。本次发掘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战国时期遗存为主,特别是发现的多座仰韶文化的房址,形制较为新颖,为研究泾河流域仰韶文化房屋类型和聚落形态增添了珍贵资料。

谢家河遗址发掘出25座战国秦墓。遗址包含多种文化因素,其中秦文化因素占主导,竖穴土坑、屈肢、西首葬,以及随葬陶器中的联裆鬲、罐、盂、陶俑等,皆表现出明显的秦文化特点。特别是墓葬中出土的战国小陶俑,与秦始皇兵马俑形制类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该项目负责人、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旭阳表示:“谢家河遗址发掘的东汉墓葬发现有用石板铺设墓底、墓壁和封门、封顶的石板墓,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特色,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增添了新证据。”

魏家崖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村,处于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以春秋时期秦文化遗存为主。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至汧渭之会营建都邑,但在史学界一直争议较大。

自2022年开始,通过对遗址的持续发掘,发现有城址、围沟、墓葬、车马坑、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废料坑等遗存。“从遗址位置、面积、年代,城址、建筑基址、高等级秦贵族墓、大型车马坑、围沟,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遗存,以及往年的发现来看,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都邑‘汧渭之会’,对于探讨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负责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表示。


宝鸡魏家崖遗址出土的器物

唐宋遗址为城门格局与

家族葬式再添新证

安化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墙偏西之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南二路与东仪路交叉口以西。安化门由墩台、门道、隔墙组成,在门址东西两侧各发掘了一段郭城南墙,仅存基槽夯土。

发掘明确,安化门遗址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东西向水渠,渠上有拦河堰和桥梁等水利设施。晚期为安化门遗址,是在水渠废弃之后修建而成,墩台底部出土唐初带印戳的瓦片,结合文献推断此次发掘的门址当为唐永徽五年所建的安化门。

据介绍,安化门遗址的发掘,明确了一门三道的门址结构、规模及营建方式,新发现隋代的水渠、拦河堰、桥梁等遗迹,不仅为认识隋大兴城的格局,也为隋唐长安城的水利设施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北宋范氏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北里王村北,北距北宋京兆府约8公里。由出土墓志可知,范氏家族墓地从北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延续至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至少使用了77年,时间跨度涵盖了整个北宋后半期,葬有范氏家族自范忠恕起至范瑞五六代人。

该项目负责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小丽表示,范氏家族墓地是陕西地区继蓝田吕氏家族墓园以后发现的又一个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大型家族墓地。本次发掘较完整地揭示了范氏家族的墓地布局,为北宋家族墓地研究以及关中地区丧葬制度和礼制观念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来源:中国文化报 秦毅 赵明楠

(本文图片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