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几家欢喜几家忧。
有些孩子顺利返校,有些孩子却依旧在厌学、休学和即将休学的漩涡里。
有些父母有着神兽回归后松了一口气,有些父母却面临着孩子说好去学校,但还是差临门一脚的勇气,还有些父母面临着孩子可能不去学校的担忧。
但父母的焦虑状态和担忧爆棚,即便吃不好,睡不好,每天都盯着孩子上学这件事,也不能改变任何事实。
过多的担忧与焦虑,白费力气,还有两个副作用:
一是损害父母自身的情绪与健康,让父母终日沉浸在悲伤与负情绪中,以为是对孩子的帮助,实则一些实际上的帮助都没有,还会让孩子丧失更多勇气;
二是父母的焦虑和担心,会对孩子原本就厌学和逃避以及内耗的情绪,会让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父母焦虑和担心时,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或者即便忍着不说,但脸色也不会很好看,评判的话不由自主就出来了:
说好了要去学校的,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我养你这么大,可不是让你整天在家里躺平,我们不养废物。
这样的话并不是父母的真心话,只是为了变相激励孩子能立起来,能鼓起勇气去做一个学生该做的努力,是想让孩子奋发图强。
遗憾的是,父母自以为的激励孩子的话,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孩子更加自责,更加自我否认,逃避得更彻底。
父母的负情绪,悲伤和担心以及操心程度,远远超过了支持和理解,接纳孩子时,痛苦的除了孩子,还有父母自己。
从演化的进角度来看,物种有保护幼崽的本能,也有确保幼崽生存的本能选择。
正如父母会拼命为孩子好而愿意付出一切,哪怕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孩子,哪怕孩子不愿意,不情愿也要督促孩子去上学,去学习,去努力,去拼搏。
父母的出发点完全是好的,完全是本着为了孩子好。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自以为正确,都能换来孩子的认可。
心理学中认为保护孩子的能量,会穿过三个透镜,要么放大,要么削弱,分别是:文化与传统、家庭历史、个人身份认同。
只不过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关心和呵护,能量的传递往往会变成言语压力,非言语压力以及关系压力。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是出于评判和斥责,是担忧和责备,那么这时产生的效果就是有害压力,而非有益压力;
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语气不好,很没耐心,没有兴趣,充满怀疑和质疑,态度也很蛮横,尽是失望,这时对孩子造成的能量传递几乎全是负面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时时都在关注,时刻都在紧盯,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那么这种关心和爱只会带给孩子更多的窒息感,只会让孩子跟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保护孩子和呵护孩子,都是父母的本能,但过度保护或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去爱孩子,有可能会徒劳无功,还会起相应的反作用。
父母在幽怨“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同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这么多年是怎么养育孩子的?我从中悟出了什么,我需要怎么去改变固定型思维的教养方式”
对于父母来说,爱孩子不要太满,不要担心太多,更不要一股脑的为了孩子完全忽视了自我。
当父母的内心只剩下了孩子的喜怒哀乐时,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父母的眼里除了孩子的学习,再无其他时,就像被乌云遮住了太阳。
感知的只有悲伤,失望和沮丧。这些都是因为父母的过度焦虑和过度担心,硬生生地将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胡同。
这些对孩子的帮助没有任何正向作用,只是有害压力的循环,也是父母对孩子应该思维的单曲循环。
父母的情绪不好,只会让孩子更加压抑,更加逃避,也更加不愿意面对学校。
家长要跳出局限的思维,要主动的改变自己,用三个思维来重启认知:
首先,觉察孩子厌学和休学背后的动机与因素。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面对学校和学习,一定是压力过载或兴趣降低。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做又辛苦又没价值感的事,放弃或逃避是基于孩子当时的感受,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父母看到孩子内心的煎熬和纠结,先放下自己的评判之心和焦虑爆棚,就有更多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
其次,不要以偏概全。并不是一时不能去上学,就觉得孩子这辈子就完蛋了。
如果孩子已经内耗到去不了学校或去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家长不要着急,接纳孩子的现状,慢慢耐心等孩子恢复对学习的兴趣,允许孩子自己想通。
最后,相关关系不一定会导致因果关系。
不要把孩子不上学,厌学归结为懒。两件事的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的发生。
父母想开了,放下了,不那么担心和担忧,将精力放在自我改变上,孩子离积极进取和超越自我,就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