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是一年新春到。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各行各业的齐鲁儿女牢记嘱托、勇于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齐鲁大地日新月异、气象万千。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新春走基层·探微山东发展脉动”全媒体报道,多路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百姓生产生活,用文字、视频、图片记录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新进展、新面貌,生动呈现欣欣向荣、昂扬向上的美好景象。敬请关注。


冬山如睡,隐士村就“隐”在临朐、青州、博山交界处的群山之中。10个自然村沿着狭长的山峪自东向西一字排开,错落有致。即便到了今天,在大路上是看不见这条山峪的。要拐下大路,曲折而行,方才进入。从春秋时期建村,临朐县五井镇的这个山村已有2000多年历史。

山村里,春节余味犹在。记者刚踏进村民郭磊家的大门,就看到郭磊儿时的伙伴三五成群地凑来——郭磊好不容易考出大山,还漂洋过海在全世界转了一圈,为啥会回山里卖柿子?他们没想到的是,曾经卖不上价的柿子,如今已成为隐士村致富的核心IP。

隐士村种柿子的历史颇为悠久,上百年的柿子树并不鲜见。不过大面积栽植,是近三四十年的事。郭磊1989年出生,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没有柿子树苗高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去领政府派发的树苗。

每年霜降一过,最是忙碌。柿子熟了,摘柿子,做柿饼,一直忙到年根。在孩子的记忆中,柿子是甜的,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对操持一家生计的父辈来说,柿子的“涩味”挥之不去——隐士村交通不便,又都是散户种植,柿饼的收购价格一直把持在外来的果贩手里。“当时柿子五六块钱一斤。不愿意也没办法,自己没销路,不如便宜点卖了。”郭磊回忆说。

一直到2014年,隐士村的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村里穷,是因为懒吗?郭磊看着父辈辛苦耕作,一年到头不得闲。是村里的柿饼做得不好,不受市场欢迎吗?郭磊听贩柿子的果贩说,村里的柿饼品质好,收了之后能卖到大海那一边的日韩去。

上大学时,郭磊选择了威海。大学毕业后,郭磊索性走得更远,在国际航线的商船上做起了船员。

在海上“漂”了两年多,2015年冬,郭磊休假回家,正好赶上家里收柿子。郭磊给朋友寄了几盒柿饼,很快收到了反馈:“你家柿饼这么好吃,你为啥不在网上卖卖?”

那一年,村里刚扯上网线,郭磊一寻思,当即在淘宝开了店,成了村里最早触网做电商的人:“一开店,一天能卖三四十单。不仅销量可以,价格也有保障,轻轻松松就比贩柿子的收购价翻了一番。”

郭磊家自产的5000斤柿饼,第一个冬天就不够卖了。“我家的卖完了,就开始卖亲戚、邻居家的。后来做电商的人渐渐多起来。”郭磊说,乡亲们都没想到,自己干了一辈子的苦营生,竟然让郭磊“念”成了致富经。

2016年,隐士村借助“特色产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两委”牵头成立“隐士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由合作社对村民的柿子统一收购、加工,同时村内成立电商平台和冷库,通过电商销售。不少擅长种植柿子但不擅长加工、销售的村民,有了新选择。

2018年,中国(临朐)柿文化旅游节在隐士村举行,隐士柿子的牌子打了出去。“柿饼价格上去了,差不多能卖到15块钱一斤。那时我一天能卖两三百单,差不多1000斤柿饼。”郭磊说。

村里总共种了1.5万亩柿子,一年结2000万斤,做成柿饼也有700万斤。再有果贩来收,村民们挺直了腰杆:“你们别来了,我们有销路了!”

这个冬天,隐士村的柿饼又有了新产品——冰柿。

牛心柿去皮后低温烘烤,然后进冷库冷藏。做出的冰柿不仅外观饱满形如鲜柿,更是有冰激凌般的口感。“传统的柿饼晾晒过程中很怕下雨下雾,容易发霉变质,影响产量。而冰柿借助烤箱和冷库,几天就做出来了,能提前进入市场。个头大的冰柿一个能卖到四五块钱,有的甚至能卖到8块钱一个,价格比先前翻了好几番。”赵伟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伟这个冬天购设备、做冰柿,冰柿一进市场几乎就被订购一空。

“要继续做大,就要标准化、规范化,打响自己的品牌。我们组织成立了全镇山柿产业联合会,在隐士村高标准建成两处山柿加工示范车间,带动全镇山柿产业整体提升。”五井镇党委书记王磊说,“最近,我们注册了‘井有好柿’统一品牌商标,正积极推进ISO质量体系认证。等手续全部办完,隐士村的柿子不仅可以线上销售,还可以名正言顺进线下商超。”

柿子产业越做越大,村里的“归雁”越来越多。去年,郭磊成立了“可柿青年联盟”,从单打独斗扩展成了小团队:“我们这一拨人之前有做视频、摄影的,还有干程序员的,现在都回来了。今年,我们希望可以在大山里,用我们自己的双手,送贴着自己牌子的柿子‘出海’。”

出山、入海、回归,“隐士”不“隐”,郭磊和小伙伴们正追寻、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