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国潮灯会 共赴奇幻之旅
步入南昌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大门,彩灯交相辉映,古色古香又充满现代时尚感,瞬间将人带入喜庆氛围。
沿着带有“福”字的彩色发光地砖通道前行,五彩斑斓的互动地面趣味十足,每一步都仿佛踩在绚丽的星河之上。两侧悬挂的灯笼随风摇曳,上方的发光对联传递着新春祝福,传统与科技的融合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往里走,特色灯组让人眼前一亮。造型独特的蛇形灯组,配以“寻了蛇”装饰,仿佛在邀请游客一同开启神秘的寻蛇之旅,灯光闪烁间,尽显东方奇幻色彩。特色灯组的另一角,动感的艺术装置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蟋蟀、蝴蝶、蜻蜓、七星瓢虫等灯光造型栩栩如生,伴随着逼真的虫鸣声,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是期待已久的火壶表演开始了。只见表演者手持火壶,技艺娴熟地进行着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火红的铁水在空中飞舞,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和相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火壶表演的璀璨光芒照亮了夜空,也点燃了游客们的热情,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这里,有灯光的璀璨、有非遗的魅力、有自然的灵动、有表演的精彩,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邹亚萍)
在故乡的新貌里重拾旧时光
正月初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承载着女儿对父母的思念,也饱含着娘家人的殷切期盼。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春节期间一抹温暖而动人的文化风景。
在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李家桥村,今年的正月初二格外热闹。一场外嫁女回娘家联谊会在此举行,为这一传统习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外嫁女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她们步伐匆匆,眼神中满是归巢的急切与喜悦。
春节回娘家,是亲情的归巢,也是文化的传承。而李家桥村这次集体回娘家活动,更是将这份情感与传承放大。平日里,这些外嫁女们在不同的城市为生活打拼。但正月初二这一天,她们跨越千山万水,再次相聚在这片熟悉的土地,曾经一起成长的回忆瞬间被唤起,姐妹情、乡情在声声问候与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
活动现场,温馨与欢乐交织。外嫁女们组织的文艺汇演成为全场焦点。舞台上,她们各展才艺,用优美的歌声、灵动的舞姿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与祝福;舞台下,欢声笑语不断,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为家乡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演出结束后,外嫁女们围坐在一起,身旁是熟悉又崭新的乡村景致,远处是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此刻,往昔的旧时光如潮水般涌来,与眼前的乡村新貌相互交织。儿时在泥土地上奔跑的嬉笑,与如今漫步在沥青路上的惬意,一同勾勒出岁月的轮廓。她们在新貌里找寻旧时光的痕迹,又在旧时光的回忆中展望家乡的未来。(李敏洁)
“乡遇”吉州窑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温馨时刻,也是传承文化的宝贵契机。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吉安县永和镇的吉州窑景区,感受新春佳节里的非遗魅力,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基层之旅。
近午的吉州窑景区,暖日融融,人流如织。 具有浓郁宋代风格的景区街道,春联“福”字处处见,大红灯笼高高挂,热闹的春节氛围如画展开。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猜谜、制灯、看表演、体验陶瓷制作;年长些的游客,则参观陶史博物馆,或驻足于戏台听曲,或到广场看露天秀……这个春节,吉安县吉州窑景区“过得热闹且独特”。“春节的时机很好,我们一直在努力向游客展示吉州窑的陶瓷精品和传统文化,让大家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吉州窑管委会人员介绍。
吉州窑是我国江南地区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距今有1200多年历史,其陶瓷烧制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来到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展示区,恰好赶上了一场非遗陶艺表演。操作台前,一名男性非遗传承人全神贯注、从容不迫,一团陶泥经过他的巧手,片刻间便在拉坯机上逐渐成型为一只体型优美的陶瓶,引得游客们围观。他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从原料选取到烧制火候,从制瓷技艺到烧造工艺,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千年窑火的智慧。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己失传近700年,一代代吉州窑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使失传数百年之久的制瓷技艺得以恢复、继承和发展。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也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吉州窑艺术研究院还要以‘非遗+创业’为特点,开设吉州窑非遗创业班。”
新春佳节走进吉州窑景区,记者看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有我国陶瓷艺术的多样特色与内涵。这场新春走基层相遇之旅,记者深刻感受到非遗与春节的完美融合,也欣喜于传统文化在全面、系统的有效保护下与新时代再相遇,并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刘伟)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本报全媒体记者刘伟、李敏洁、邹亚萍
值班编校:尹静彦、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