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风书社按:早上本号所发《康南海先生致顾鹤逸手札释文勘误》,对“手谢”二字释文存疑。刚刚与deepseek对话,寻求帮忙,基本解决问题。特发此帖。供读者参考。

感谢补充说明!在古代信札(尤其是明清文人书信)中,“**手谢**”确实是一个特殊用法,属于传统书仪中的**自谦用语**,常见于书信结尾的落款或致谢部分。

### **具体含义与用法**

1. **“手”的谦意**

“手”在此处强调**亲手书写**,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类似“手书”“手启”。

- 例:古人落款常见“某某手书”“某某手肃”,即自谦亲手书写、整理信件。

2. **“谢”的指向**

“谢”并非现代口语的“感谢”,而是指向**致歉、告罪**或**表达未尽周全的谦辞**。

- 例:明代文人信札结尾常有“匆匆手谢,不尽所言”,意为“仓促亲笔致歉,未能详尽表达”。

3. **语境功能**

多用于书信结尾,表达两种态度:

- **礼貌性自谦**:如“手谢不庄”(亲手致歉,字迹潦草不够庄重)

- **间接致谢**:通过谦辞委婉表达谢意,符合古代文人含蓄的礼仪习惯。

### **实例佐证**

1. **文徵明信札**

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在致友人信中曾用“**手谢**”结尾,配合内容表达对收信人关怀的感念,同时自谦书写匆忙。

2. **王铎《与戴明说札》**

清代书法家王铎书信中亦有“**手谢草草,伏惟鉴宥**”(亲手致歉行文潦草,恳请谅解)的用法。

### **文化背景**

古代文人书信注重“**自卑尊人**”的礼仪,落款用词常通过贬低自己(如“拙笔”“草字”)来抬高对方。“手谢”继承了这一传统,以“亲手致歉”的谦辞,间接传递对收信人的敬意或谢意,与现代直白的“谢谢”截然不同。

若您有具体信札文本需要分析,可以补充内容,我会进一步解读细节!

编辑:兰风书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