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风暴席卷车市,智能座舱大跃进?
科技旋涡编辑部
在人工智能席卷各行各业之际,汽车行业也不甘落后。日前,多家车企纷纷宣布与DeepSeek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从东风汽车到吉利、蔚来、小鹏等,几乎人人都在借力这股“AI风暴”。然而,在技术炫酷的表象背后,业内与消费者纷纷质疑:这些大模型技术究竟能否实实在在改善驾驶与用车体验,还是仅仅停留在营销噱头层面?
东风汽车:全线接入 DeepSeek 的大动作
2月8日,东风汽车正式宣布,其旗下自主品牌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大语言模型的接入工作。
此次整合覆盖了东风岚图、猛士、奕派、风神、纳米等品牌车型。具体来看,东风岚图的逍遥座舱已率先完成部署,并于2月7日起启动与DeepSeek大模型的深度融合,预计2月14日通过OTA更新,让用户体验到云端智能升级后的全新座舱功能。与此同时,东风猛士917智能座舱也已接入DeepSeek-R1模型,计划在4月上海车展前通过OTA更新率先呈现给消费者。据悉,东风奕派同样已完成接入,后续将陆续推出相关应用升级。
东风汽车表示,此次接入后,车内语音交互将更加自然,场景理解能力更为智能,功能迭代速度也将大幅提升。借助多模态感知决策技术,系统不仅能精准识别驾驶员意图,还能根据舱内外场景提供个性化推荐与主动服务,从而实现从“交通工具”向“智慧出行伙伴”的进化。
车企巨头纷纷出招:从吉利到蔚来,再到小鹏
不仅东风汽车加入DeepSeek阵营,其他知名车企也紧跟其步伐。2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其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实现深度融合。经过模型“蒸馏训练”,新AI系统能够精准理解用户的模糊指令,并调用约2000个车载接口,覆盖车辆控制、主动对话及售后服务等多个场景,从而大幅提升智能交互体验。
与此同时,蔚来董事长李斌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对DeepSeek的惊叹体验,他曾让DeepSeek以莫言式写作风格创作《换电记》,直呼体验“魔幻现实主义”;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则表示,DeepSeek的出现令全球科技圈震撼,并预见下一个十年,AI将驱动汽车行业乃至全球硬件和软件的变革。
用户体验现实:大模型上车是否真能改善用车感受?
近年来,不仅DeepSeek引发关注,越来越多的车企已将大模型技术应用到汽车系统中。例如,小鹏、蔚来、吉利和理想等品牌在智能座舱中引入大语言模型,主要聚焦于提升语音交互与多模态对话能力。部分车企还尝试将大模型技术扩展到车辆控制、信息查询甚至娱乐功能(如AI作诗、作画、对联等)。
然而,根据业内调查与用户反馈,实际体验改善有限。许多用户表示,虽然语音助手变得“更懂你”,但直观上对驾驶操作、主动安全及整体交互体验的提升并不明显。业界观察指出,目前大模型在车载环境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硬件算力不足:车载芯片与云端算力之间的割裂,使得大模型的响应速度和实时性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 功能应用局限:目前大部分车企仅将大模型用于语音交互,而核心的车辆控制系统并未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
· 生态协同欠缺:车企与AI技术供应商之间在数据更新、模型迭代和系统集成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实际应用效果打了折扣。
多篇报道均指出,尽管车企纷纷声称“AI上车”,但大多数案例仅停留在初步的语音助手优化上,更多功能依然是“炫技”展示,难以满足用户对智能座舱全方位提升的期待。
技术加持还是噱头营销?——智能座舱的“变革引擎”
从目前披露的功能来看,DeepSeek在智能座舱中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语音交互层面。用户未来将能体验到多语义指令识别、即时信息检索、甚至AI作诗、作画和闲聊等功能。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功能在早期的实际应用中,大多更像是一种技术展示,尚未真正转化为用户的“直观感受”或实质性驾驶辅助改进。有人担心,车企在AI领域的布局虽然迅速,却需要经过市场和用户长期检验,才能从“炒作噱头”走向真正的技术落地和体验革新。
有专家指出,大模型的出现有望催化智能座舱的进化,但目前多数车型仍依赖云端服务,端侧大模型部署尚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在算力、数据、算法及生态协同全面升级后,车企才能真正实现从表面交互到内在智能的质变。
智能化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赛道。面对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汽车公司都在不断研发更为智能和人性化的“具身智能体”产品,力争在智能座舱和智慧出行服务上实现质的飞跃。同时,业界普遍认为,大模型技术将成为车企争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但其真正能否落地为用户带来实在便利和安全提升,还需时间与实践检验。
结语
从东风汽车的全面接入,到吉利、蔚来和小鹏等车企的积极响应,再到市场上大量大模型上车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车企正急速拥抱AI技术。然而,现实中不少车企大模型应用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语音交互功能虽有所提升,但直观体验和深层次智能化改进尚未达到预期。
究竟是“真使用”还是“炒噱头”,只有市场和时间能给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