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自立国以来,融入欧洲就是国策,而且有多因素利于俄罗斯融入欧洲。
地理上俄罗斯占据欧洲40%的面积。
斯拉夫人是实打实的白种人。
文化上俄罗斯的文化来自西方,并崇拜西方,特别是德法。
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上层以讲法语为荣,就算击败拿破仑,进入巴黎,俄罗斯人依旧崇拜法国。
俄罗斯人对德国同样如此,拿破仑时期俄罗斯的将军40%是德裔。
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流派之一。
沙俄帝国自称第三罗马,说自己的法统来自罗马帝国。
苏联的立国理论也来自德国............
事实上俄罗斯也差一点也就融入了欧洲。
那是在2014年俄罗斯夺取克里米亚之前。
当时俄罗斯向欧洲出口能源、原材料,欧洲向俄罗斯出口工业产品和机械设备,并投资俄罗斯,双方的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关系其乐融融。
特别是欧盟的经济马达德国,跟俄罗斯关系好的如胶似漆:默克尔和普京私人关系极好,而且默克尔还完全将德国的能源命脉完全交给了俄罗斯。
在当时高油价的提振下,俄罗斯的人均gdp13年接近1.5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的门槛。
而且当时欧洲也不防备俄罗斯,西北风两栖突击舰这样最先进的军用大型监听都向俄罗斯出口,除此之外还向俄罗斯出口了先进车床,电子元件及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技术。
在2013年,俄国甚至一度十分接近和欧盟达成互相免签协议。
俄-欧关系如果按照当时的路线继续发展,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俄国加入欧盟。
但是2014年普京开了历史的倒车,顺水推舟接收了皇俄分子独走占领的克里米亚。
此后俄欧关系一路向下,最终导致了俄罗斯和欧洲在乌克兰的土地上大打出手。
2013年俄罗斯差一点就融入欧洲,为何会功败垂成呢?
原因如下:
1,俄罗斯不仅深受欧洲文明的熏陶也受到了蒙古帝国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明的影响。
虽然在亚洲人眼里,俄罗斯就是欧洲人,但在欧洲人眼里:剥开一个俄罗斯人的外衣,里面藏着一个蒙古人。
一句话,俄罗斯与欧洲的历史文化分野由来已久。
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的分裂、蒙古统治对俄罗斯文明的塑造,以及沙皇时期"第三罗马"的帝国意识,都深刻地塑造了俄罗斯独特的文明认同。
与欧洲的民族国家传统不同,俄罗斯更倾向于帝国式的扩张逻辑,其扩张历史(如瓜分波兰、吞并高加索和中亚)被欧洲视为威胁。
这种根本性的文明差异成为融入欧洲的首要障碍。
2,地缘政治的困境。
安全是俄罗斯与欧洲关系中最核心的矛盾点。
北约东扩被俄罗斯视为对其战略空间的直接威胁。克里米亚危机和乌克兰冲突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对立。
俄罗斯始终将东欧视为其传统安全缓冲区,而欧洲则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地缘政治挑战者。
3,俄罗斯的强人政治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俄罗斯的中央集权体制与欧洲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存在根本性矛盾。
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强调国家主权和传统价值,而欧洲则更强调个人权利和制度民主。
这种价值观差异不仅体现在外交领域,更深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经济关系的结构性限制:
尽管俄欧在能源贸易上存在高度互补性,但这种关系本身就充满了政治算计。
欧洲试图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而俄罗斯则将能源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2014年后的制裁进一步破坏了双方的经济互信。
5,俄罗斯内部身份认同的困境。
俄罗斯内部对国家定位存在严重分歧。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精英与倾向于欧亚主义的保守派之间的张力,使得俄罗斯难以形成统一的对欧政策。
这种身份认同的摇摆性进一步削弱了融入欧洲的可能性。
欧洲国家(尤其是东欧)历史上多次遭受俄侵略(如拿破仑战争、二战),对俄的恐惧与不信任根深蒂固。俄则自视为“欧洲文明的守护者”,认为西方未能平等对待其大国地位。
6,国家格局结构性变化。
二战之后,随着美国成为西方霸主和东亚的崛起,对俄罗斯形成巨大的拉扯力。
俄罗斯反对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而欧洲尤其是东欧长期依附于美国的安全体系,在美欧的压迫下,俄罗斯被迫向东。
结论:
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是两种文明逻辑的长期博弈。
安全诉求、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使得双方的融合成为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短期内,双方更可能保持对抗性共存,而非真正的和解与整合。
这一现实提醒我们,文明的融合远非简单的地理上邻近或经济互补可以解决,更需要深层次的互信与价值共识。
对于俄罗斯和欧洲而言,相互理解与战略妥协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