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最近感觉如何,得到的答案可能都会是“压力山大”:
也许是正在读初三的孩子,即将中考,最近几次模拟考试不太理想;
也许是人到中年,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时刻面临裁员风险;
也许是年复一日的柴米油盐,夫妻之间变得淡漠疏离,家庭生活不再生动有趣。
压力在现代生活中已是一种常态,一旦压力超出负荷,就会给身心带来破坏,让人时刻处于紧绷的亚健康状态。
然而,压力和幸福是一体双面,压力运用得到就可以转化为幸福。
1
压力会杀死人
但只杀得死会这样想的人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Kelly McGonigal做过一项调查。她跟踪3万美国成年人整整8年,分析这些人经受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健康状况。
她的研究结果一经发表,说“颠覆认知”都算轻了。
在调查刚开始时,Kelly 问了这 3 万人两个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感受到了多大压力?”
“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吗?”
8年后,Kelly发现:
那些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会经常失眠、内分泌失调,并且诱发癌症或心脏病,最终使得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相反,同样承受着极大压力、但不认为压力有害的人,死亡的风险非但没有升高,甚至比起那些压力更小的人,他们的死亡风险更低。
研究人员还估计,在追踪死亡案例的8年中,有超过18.2万人过早离世的原因,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认为压力有害这个想法。
Kelly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正有害的,从来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认为“压力有害” 的想法。
2
颠覆认知:压力有助于身体健康
那么,改变对压力的看法,是否能够促进人们的健康?
哈佛心理教授马修·诺克经过科学研究给出的答案,是可以的。
哈佛心理教授马修·诺克从生理角度,监测对压力持不同看法的人,在面临压力时,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是否有区别。结果发现:无论你怎么看待压力,在压力面前,所人有都会心跳加快。但是,心血管的机能却大相径庭。
那些觉得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一旦感受到压力,除了心跳加速,他们的心血管也会开始收缩。长此以往,心血管想不出点问题都难。
而那些不把压力当成害人精的人在压力面前,尽管心跳也会加速,但他们的血管会保持松弛。这颗砰砰跳的心脏,是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在活动,就和你感到振奋、开心、或是受到鼓舞时的心跳方式类似。
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当人们受到压力时,作为对压力的反应,脑垂体会释放一种压力性激素,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催产素。
而催产素不仅仅作用于大脑,还有益于身体,如保护人们的心血管功能避免受到压力带来的伤害。催产素还是天然的抗炎物,还能帮助血管在应对压力时保持放松。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压力为什么会让我们更健康了。原因就在于压力会让我们身体释放出催产素。
也就是说,当你改变对压力的看法时,你便能改变身体对于压力的反应。带着这层对“压力”的全新认知,你不仅不会害怕,也不会逃避压力。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压力思维模式呢?你可以通过以下三步进行改变:
1
承认压力的存在
也就是说当你感受到压力时,不逃避它,允许自己感知到压力,包括它是如何影响身体的。观察自己面对压力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记录下来,慢慢你就能总结出自己和压力的相处规律。
2
欢迎压力
有压力,说明眼下你面对的事情和人,是你在意的,珍惜的,对你很有价值的。这不仅很正常,还是好事。
研究表明,压力会促使我们人体分泌催产素,调动并增强我们的社交机能。同时我们加速跳动的心脏,也在往大脑和身体的各个角落输送养料和氧气。压力肯定不是来害你的,是来帮你的。
3
运用压力给你的能量
不要浪费时间去想,怎么才能缓解或消除压力,而是要思考:造成压力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怎样的努力才能直接作用于压力的导火索?
每当你感受到压力时,应用上述三步进行练习。你会逐渐看到压力的好处,改变压力有害的思维。你也会更擅长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状况会更少,你会更加健康和幸福。
3
除了逃避和死扛
面对压力你还有第三种选择
一定强度的压力,可以催人奋进,使自身不断完善。可过度的压力,只会让人身心疲惫,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身体疾病。
面对压力,你可以选择死扛,也可以选择逃避。但心理学家告诉你,你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
Kelly教授说:比起对不安的逃避,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才是身心健康的不二法则。
虽说没有人喜欢充满压力的生活,但是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压力,可能会陷入另外一种极端状态。空心感,会让人对一切失去热情,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最好是选择那些对你生活有意义的事情,然后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伴随而来的压力。
这世上最幸福的人,压力都不小。调查显示,“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的人。相反,他们是那些压力很大,但把压力看作朋友的人。这样的压力,是生活的动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例如,艺术家、运动员、医生、音乐家、作家...
当他们专注于艺术或技能中时,这些领域高手都表现出明显的“挑战反应”迹象。该反应使他们获取到更多的脑力和身体资源,让他们处于一种很享受、完全沉浸其中的心流状态。我们才会看到他们自信满满、无比专注的巅峰表现。
但如果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如此,也没关系,不要强迫自己。
给予压力适当的恢复期,同样很关键。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买房之前压力很大,于是我们就会安慰自己说:“等我买了这个房子,我觉得人生就美好了。”但是当你咬着牙把房子买了后,又开始关注下一件事,然后说:“等我再赚多点钱,我觉得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你的大脑,永远会给自己找下一个挑战,没有给自己休息和恢复的机会。
《精力管理》的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我们要做的,是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从“马拉松运动员”变为“短跑运动员”。从不停地跑跑跑,变为短跑,恢复;短跑,恢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我们"短跑"时,能够更专注。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人可以专注1小时,有些人可以持续2小时。"短跑"之后,休息15分钟,可以是冥想,可以听我们最喜欢的音乐,也可以是去健身。如此我们就能维持高水平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并且更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就是这样安排他的一天的。
他有一个自己的小阁楼,叫做“荣格的阁楼”。荣格的阁楼不允许别人进去,那是他工作的地方。那个阁楼里没有电,不通电的好处就是不需要照明,这样他晚上就绝对不会工作,一定是在白天日光充足的时候工作。深入地思考和写作两个小时之后,他会进行冥想,或者外出散步。用这种方法,荣格创作了大量影响世界的作品。
我们要学会与压力共处,但在压力过大时,也要记得给自己安排休整期。以后,当我们再遇到压力爆棚而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时候,告诉自己:我相信自己能完成好这个挑战,如果不能,我就下一次再完成。
压力本身不可避免,但你遇见压力,也就收获了一个利用压力的机会。在压力袭来时,拥抱它,擅用它,我们就能将负能量转正,与压力和谐相处。
希望我们都能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压力的机会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常佳
稿件来源:心理危机干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