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是非常出名了历史人物,也许你知道他很牛,但是仔细一想他到底牛在哪里仿佛又好像说不出来,总是隔着一层神秘的迷雾,本文结合两唐书简单的叙述一下他的生平。

众所周知隋唐是世家的天下,关陇贵族又是隋唐世家中世家,属于食物链的最顶层。李泌就出生于关陇贵族中的贵族,构建关陇贵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家族拥有者非常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即使到了中唐他的家族给予他的托举起点就是很多人的终点,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家族是怎么托举的。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唐玄宗李隆基,宰相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等一起认证为“神童”,很小是多小?七岁。家族的运作加上他本身却是很聪明,他从小也极度自负,经常对别人说,自己就是宰相的材料。此时您脑袋里是不是出现了另一个名人,汉末的时候也有另一个年轻人也常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名字是不是叫诸葛亮?

对就是诸葛亮,李泌就是按照传说中的诸葛亮自我塑造的,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在卧龙岗隐居,李泌就跑到终南山修仙,没错就是修仙,修仙是贯穿李泌一生的主要副业,就像传说中的诸葛亮一样。公元751年也就是天宝十年,29周岁的李泌到了而立之年,再不出山就来不及了,于是开始运作出山做官,他给李隆基送去了一篇马屁文《复明堂九鼎议》,然后七十多的李隆基把他召进宫里将《老子》,讲完了李隆基说:“讲的不错,挂个翰林的职,去东宫给你好朋友太子当秘书去吧。”“侍诏翰林,仍东宫供奉”,这就是李泌的起点,是绝大部分官僚跳起来都够不到的天花板。





结果,李泌的第一次工作没到一年,就被李亨的政敌宰相杨国忠抓住《感遇诗》里措辞不当就给赶到“蕲春郡安置”,这是杨国忠剪除李亨羽翼的行动。李泌到了蕲春郡,他可没有耐心安心干具体工作,于是跑了,跑到嵩山去修仙了。你没看错不是辞职,就是翘班跑了。

李泌的这次修仙之旅长达四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前老板加好友李亨在灵武即位成了唐肃宗,身边缺兵少将的李亨第一时间就把李泌找到自己身边,成了幕僚。在肃宗朝廷草创阶段,李泌几乎成了李亨的外脑,四言文状、将相迁除都要跟李泌商量,权力都超过了宰相。但是此时李泌的官职却是广平王李俶的军司马,就相当于李俶的参谋长。李俶是肃宗李亨看中的继承人,这种安排绝对是心腹中的心腹,用李亨本人的话说“卿当上皇天宝中,为朕师友,下判广平行军,朕父子三人,资卿道义。”也就是说李泌跟李亨进入了蜜月期。但是大家都知道蜜月期的保鲜期太短,俩人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随着站稳脚跟,李亨开始使用自己的脑子而不是完全依赖李泌这个外脑,俩人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首先是关于平叛策略的问题。

李泌坚持玄宗在安史之乱初期的战略,正面顶住,让郭子仪、李光弼去偷安禄山的老家。大致意思是,叛军如今看起来势大,但其实志向短浅,也就干些抢钱抢粮的勾当,把抢来的东西往范阳运。既然这样,就让肃宗李亨带领主力驻守扶风跟叛军拉锯,同时不切断长安、洛阳、范阳之间的道路,如此一来,叛军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只能来回救援被我方袭扰之地,被我们慢慢消耗。同时派郭子仪、李光弼去偷叛军的范阳老巢。如此这般,不用几年时间,叛军肯定能被消灭。肃宗听了以后,觉得这个策略很高明,但却没有采用。道理很简单,李亨没有这个战略定力,此时天下不是只有唐肃宗在发号施令,李隆基在成都也在挥斥方遒,如果李亨不能快速获取政治合法性,虽然平叛会成功,但是他本人可能就失去对天下掌控力,于是他坚持不顾一切的尽快夺回长安,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的坐稳皇位。这件事只能证明李亨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而不会影响俩人的关系。

第二就是没处理好跟李亨女人的关系。

李亨跟自己的小老婆张良娣感情特别好,是双向的好的那种。李亨从长安到马嵬坡,从马嵬坡到灵武张良娣一直都陪在身边,照顾李亨的衣食起居,对李亨极尽温柔,到了灵武就给李亨生了孩子,生完孩子第三天连月子都没坐就起来给将士们缝补衣服,帮李亨收拢人心。李亨即位之后就立刻赏给张良娣一个七宝鞍。李泌听说之后立刻就反对,“时正是艰苦的时候,您这个赏赐太招摇了,应该把七宝鞍用来赏赐有功的将士而不是身边人。”李亨一想有道理,就派人把七宝鞍要回来了。但是张良娣自己面子挂不住了,破口大骂:“不论怎么说也是做过邻居的,你怎么能这么对我?就一个破马鞍,你李泌至于吗?”(邻里之旧,何至如是!)如果李泌实现跟张良娣私下沟通,让张良娣主动提出此时不宜过于招摇,而应该把七宝鞍赏赐给有功将士,张良娣不但不会怪罪李泌,反而会感激李泌,因为这样会让张良娣在李亨和天下人面前挣足面子,因为这样张良娣会觉得李泌是跟她关系更好。张良娣可以不在乎失去一个马鞍,但是她在乎的是自己一直努力维护的人脉关系的李泌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女人微妙的心理是还没结婚的李泌的知识盲区。如果仅仅这样,李泌事后给张良娣道个歉,顶多混个情商低的评价也就过去了,让两人决裂是接下来的事。

不久李亨找到李泌商量要立张良娣为皇后,张良娣的祖母窦淑为唐玄宗母亲昭成皇后的姐姐,身份足够尊贵,而且张良娣跟自己共患难,所以李亨就想立张良娣为皇后。结果李泌再次反对,李泌的理由是现在天下未定,着急立皇后会让别人觉得皇帝整天忙活自己家里的事,不如等平叛立下战功,让太上皇李隆基册立皇后不是更好吗?反正也是多等一些时候的事,李亨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但是李泌忘了,立皇后、立太子这是臣子可以参与的吗?这种行为无异于雷区上蹦迪。他严重的低估了女人对做大老婆的执念,理由张良娣是听不进去的,她只知道因为李泌的反对自己大老婆的身份没有了,张良娣肺都气炸了 ,那真是一天二地之恨三江四海之仇,从此跟李泌是不死不休,最可怕的是李泌还全然不知。

第三就是建宁王李倓事件。

军功赫赫但是年轻气盛的建宁王李倓平时不免有些嚣张跋扈,根本不把张良娣、李辅国放在眼里,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公开,双方你来我往搞的是乌烟瘴气。李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样被张良娣和李辅国针对的李泌,商量要不就干脆干掉他们。李泌给的建议是按兵不动,李倓也听了。但是没过几天李亨就找李泌商量,他准备让长子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代宗,更名李豫)取代建宁王李倓,然后立广平王李俶为太子。李泌回答的四平八稳:“以公心而论,我不赞同。如今陛下即位事急从权,但家事还是应该等待太上皇来处理。”肃宗认可了李泌的想法。李泌又补充说到:“皇上您问我这个问题,肯定是有人想要陷害我和建宁王。如果我赞同这个提议,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开国之初的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如果我不赞同,那么又会得罪广平王。我把跟您说的这番话告诉广平王,想来他也会支持我的看法。”李亨把这件事跟广平王李俶说了,李俶果然支持李泌的建议。

虽然李倓未必相当李世民,但是李亨是绝对不想当李渊的,没过多久李亨就把李倓赐死了。同时李泌跟李倓的关系就焊死了,在张良娣的心里对李泌的仇恨再次升级,成了必须搞死的对象。

李泌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李亨心中不再是唯一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人了,再留下来恐怕就得把乱刀砍死了。于是在公元757年,唐军收复长安之后,不顾李亨的挽留坚决的到衡山归隐。

几年之后,肃宗去世后,大历三年公元763年,前老板代宗就把李泌回朝廷,任命为翰林学士,而且还强迫他吃肉娶妻,李泌再次成了皇帝的心腹之一,但是这种好日子没过几天在宰相元载的要求下到地方任职,公元777年前后元载死后短暂的回到朝廷,但是被新宰相常衮的要求下再次到地方做官,代宗过世李泌都没能再次回到中央。代宗朝17年,李泌一直在地方任职。

公元784年,“奉天之难”后唐德宗逃到汉中,深感身边缺乏心腹的德宗想起了爷爷、父亲的心腹李泌,立刻将已经62周岁的李泌急诏到梁州行在,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令他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召对。李泌因此殊荣而受到朝野的瞩目,再次成了唐德宗的心腹。

公元785年七月,陕虢(今河南陕县、灵宝一带)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由于离首都太近了,于是德宗鉴于局势危急,便命任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李泌请求单骑前往,德宗初时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李泌先见陕州进奏官及将吏在京城的人,欺骗他们说:“皇上因陕虢饥,所以让我领运使,督江淮米以赈济。陕州行营在夏县,如果达奚抱晖可用,就让他统军;如果有功,就让他出任节度使。”以此麻痹达奚抱晖。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为陕虢观察使。李泌至陕州行营,让达奚抱晖自领家人亡命。李泌辞行时,德宗曾草拟参加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授李泌,命他诛杀。李泌遣走达奚抱晖后,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诛杀叛乱者。李泌不得已,只械送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达奚小俊领兵入境,听说李泌已入陕,只得还军。陕虢遂安。李泌又凿山开车道至三门,以便于军粮运输。因劳绩被加官检校礼部尚书。

公元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浑瑊派部将阻拦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发兵拦阻,不得让淮西军渡河。李泌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军至灵宝,但淮西军已渡过黄河列阵。李泌于是令灵宝供给他们粮食,淮西军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军在陕州城西宿营,李泌不再向他们供给粮食,而派部将率精兵埋伏于太原仓隘道。一日后,淮西军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齐发,淮西军大败。残军从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将燕子楚率军四百至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唐英岸多次追败叛军,吴法超等至长水,被燕子楚伏杀。

这一年六月,已经65周岁的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李泌执政时间非常短,不到两年,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1)之前张延赏任宰相,为了节省开支,拟定裁撤一千多官员,就惹得天下震动,张延赏因此称病不出。李泌在接任宰相以后,取消了张延赏的裁员令。

(2)保全了大将李晟、马燧。有一天在朝廷开会的时候,李泌当众说“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言之者。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怒反厌,恐中外之变复生也。陛下诚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认为很对,接受了李泌的建议。

(3)保全了太子李诵,因为太子妃之母的关系,德宗一度想要改立太子。李泌向德宗回顾了当年代宗和建宁王时期的事,规劝德宗不要轻易废立,最终,德宗也听从了李泌的劝告。

公元789年农历三月二日(公历4月1日 ),李泌病逝于任上。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所赐赙礼加等。

《两唐书》对于李泌的记载,有着很大不同。《旧唐书》的记载很简略,而且对李泌的看法偏负面;但《新唐书》的内容却丰富得多,而且评价极高。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新唐书》中多出来的这些史料事迹,基本上都出自于李泌之子李繁所著的《邺侯家传》。据说,李繁为了避免父亲的功业被后世所遗忘,花钱印了十卷的《邺侯家传》以为记录。可这种写作立场,是很难保证客观公正的。

李泌事迹中有很多存疑的地方。

第一,李泌在肃宗年间的事迹。

在《新唐书》中说肃宗在灵武期间,准备任李泌为右相,被李泌所辞。这件事的真假,就很难确定。玄宗年间,改中书令为右相,是为朝廷首相。到了肃宗登基以后,至李泌归隐之前,宰相一共有六人: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李麟、裴冕。这六人中,只有裴冕是因为拥立肃宗有功而为相;其他五人,均为玄宗任命。这意味着,这是因为此时肃宗的地位还没坐稳,他不敢在政治上给玄宗任何借口,宰相这样敏感的岗位在当时还不是肃宗自己可以决定的,他没有这个能力任命李泌为首相。更况且,李泌此时一无战功二无行政经验,而且说这件事只有李亨、李泌二人,没有第三人在场,几乎可以认定就是李繁在给老爹吹牛。而《旧唐书》上说的就比较严谨,“权逾宰相,仍判元帅广平王军司马事”。这才符合事实。

还有另一件事也很可疑,就是在肃宗收复长安之后李泌想要归隐李亨挽留,关键是两人挽留的地方是在床上,你没看错就是床上。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这则史料的来源,依然还是《邺侯家传》。其中说,肃宗与李泌两个人饮酒畅谈至深夜,甚至于“同榻而寝”。最终,李泌拒绝了肃宗的挽留,并向肃宗讲明“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第三人在场作证。

第二,在代宗年间的事迹。

代宗年间,李泌被宰相元载和常衮所忌,外任十几年。后世对于李泌这段经历评价非常高,《新唐书》说李泌“其自全近智”,关键是没看出智在哪?斗不过元载、常衮躲的远远的就是智?代宗对于李泌是不是很信任呢?如果说不信任一即位就把李泌召回宫,如果不信任为什么能任由元载和常衮把李泌排挤到地方去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泌不见容于中央官场,以我看来主要是两个原因,

1、李泌“谈神仙诡道,或云尝与赤松子、王乔、安期、羡门游处,故为代所轻,虽诡道求容,不为时君所重”,翻译一下就是李泌这个人没事总是说些神神鬼鬼的事,遇到事情做归因分析而是搞些神神叨叨的理由,虽说唐朝对于这种事相对来说比较包容,但是宰辅级别的高官向李泌这样不遗余力的真的没有几个,大家都秉持着“敬鬼神而远之”的心态,大家对他很是反感的。

2、李泌缺乏行政经验,唐朝的官场规则非常清洗,用张九龄的话说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从中唐开始,即便是官宦子弟,官员也一定要经过行政系统的周转历练。一方面积累行政经验,一方面积攒人脉,然后再各凭本事,拾阶而上,直至进入政事堂登阁拜相。就连杨国忠都把这个流程走完才做到宰相的。但是我们来看看李泌,在玄宗年间、肃宗年间,每当被下方地方任官的时候,他不是踏踏实实工作,积累经验,而是不告而别跑到山里去修仙,如果李泌是你的同事你怎么看他,你是几十年沉浮七灾八难才熬到今天的职位,结果你的同事一天具体工作经验也没有,但是每天没事总是跟领导在办公室里单聊,老板还特别信任什么事都让他参与。遇到具体的问题大家都努力的梳理流程、分析原因,他上来就说是不是干活之前没敬神、是不是占个卦问问神仙是什么原因,你受得了吗?你看看他得罪得那些人,张良娣、李辅国、元载、常衮,没被搞死他的智商却是很高。元载、常衮赶走李泌,也不见得就是迫害,大概率是玩了一个阳谋,就是皇帝重用李泌大家没意见,但是他必须走完流程,缺了地方任职的经历就别想进领导班子。

我们再来看看代宗信不信任李泌呢?李泌在给肃宗当外脑的时候做的是代宗的军司马,早期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非常紧密的。根据司马光考证,肃宗是在即位七年之后才把李泌召回朝廷,而且不久就在元载的排挤下到地方任职,这说明代宗并不特别依赖李泌,信任一定是信任的,要不然不能让他做翰林学士,但是极度信任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德宗年间的事迹。

李泌在德宗时期为相一共一年多时间,独相时间大约有一年时间。《旧唐书》的说法,是“及在相位,随时俯仰,无足可称”,在相位期间,对德宗整天都顺着,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也没具体说什么事。《新唐书》则记录了李泌为相期间的几件事已经罗列在前面了。看上去,都不算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当然反过来说要求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一年时间里有所作为也太苛责了。《资治通鉴》还引用了一段李泌关于唐朝对外关系向德宗的建议,就是“绝回纥,通吐蕃”。但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司马光就对这段史料的真实性有所怀疑。后人则考证,其内容与史实不符。唯一可以称道的只有对于太子李诵的支持,因为李泌把几乎所有的技能点都点在了“寤移人主”上。

写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发现了,写在史书上的李泌怎么与印象里的李泌差异这么大?

我们印象里李泌是个仙风道骨奇谋百出,没事在深山里当神仙,天下震荡的时候他出山辅佐君王奇谋诡计百出,力挽狂澜帮助君王安定天下,了却君王天下事,然后事了拂衣去。越看是不是越向我们印象里的诸葛亮?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什么人,那是个做事踏踏实实特别注重细节的无争议行政长才、有争议的军事家,但是却不是一个善于用谋的军师。而李泌则正好相反,他是一个谋略高手,可在行政上的建树并不高。

但是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完全的两个人的形象怎么重合的。

诸葛亮的这个形象是通过文学创作最终用《三国演义》定版的,这个跟真实的诸葛亮不能说一摸一样,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我们来看看李泌的形象是怎么塑造的,那就是宋朝的文人们在李泌儿子李繁写《邺侯家传》和李繁写另一本传奇小说《邺侯外传》的基础上进行二创,最终在《新唐书》中奠定了李泌的标准形象:他视权力如粪土,喜欢归隐山中,仙风道骨;他智计过人,能以三寸不烂之“移人主”;他精通兵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一个什么形象呢?这就是国师。

国师这个职业是干什么活的呢?概括来说就是给皇帝当参谋,而且是唯一的参谋,皇帝听了就能开挂无敌,但是具体工作就不做的。我们再结合一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这就是文人们幻想出来的“我与皇帝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里,皇帝是明君,我忠臣。皇帝礼贤下士,我如鱼得水。然后我就负责摇羽毛扇,然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别人是给皇帝打工的,我是给皇帝当爹的,我教他做人,他还不能不听,否则就是昏君。

这种关系在真实生活中存在吗?这只是文人书生的一种臆想。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不断的神话这种关系的形象,在幻想中寻求慰藉。这也许才是我们印象中的李泌的形象形成的原因吧。

《旧唐书》“赞曰:玙、泌(李泌)、造、播,俱非相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