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下)

3.福泽谕吉的政治思想

福泽谕吉(1835-1901年),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出身于低级武士家庭,青年时代热心于兰学,才智出众,志存高远,性格倔犟,很早就离别家乡到江户独闯天下。1858年在江户设洋学塾,讲授兰学。他26岁时自学英文,期望学习西洋先进科学知识,以求献身于国家的振兴与独立。


1860、1862和1867年,他三度出访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颇受西方政治思想影响,推崇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坚决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确立了"文明开化"、"教育救国"的思想。他写的《西洋事情》一书详细介绍了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使日本人耳目一新。他写的《劝学篇》和《文明论概略》等著作,成为日本进行文明开化教育的好教材。以他为代表的一批政府官员学者成立了"明六社",召揽天下有志之士,研讨发展教育和启发民智的途径与方法。他们创办杂志,著书立说,翻译外文著作,全面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宣传天赋人权和国民平等,主张君主立宪。这些思想在明治维新运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的代表作,深刻阐述了"文明开化"理论,他认为,狭义的文明仅限于物质方面,广义的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它应该指"人的身体安乐,道德高尚;或者指衣食富足,品质高尚而说的"。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阶段性,在早期,人们"因利成群,利尽而散,互不相关",是为野蛮阶段;随后人类处于半开化状态,再后进入现代文明阶段。他认为文明的发展在于科学技术的推动,文明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准,"能促进文明的就是利,就是得;反之,使文明退步就是害,就是失"。他认为实现文明是人类的理想,一个智德兼备的人堪称文明的个人,固然可贵,但却不足,还要使"一国的人民团结起来一致保卫国家独立,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他还提出"崇实致用"论,呼唤人们为国家的富强而献身。

4.天皇制的确立

1874年日本兴起了"自由民权运动"。新兴资产阶级主张在日本建立立宪议会,并要求参政,这一呼声极高。1881年天皇发出诏书,许诺1890年设立国会,颁布钦定宪法。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利;国会设置两院;内阁向天皇负责,而不向议会负责。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因为天皇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明治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日本天皇制的政治结构,其核心是天皇,围绕天皇的中心部分是元老、枢密院议会和内大臣;中心部分外又有内阁、议会和军部三部分。从而形成了藩阀元老政治、政党议会政治和军部法西斯政治等政治形态。其中藩阀元老政治占有重要地位。

在1871年明治维新的政府体制改革时,确立了藩阀在国家政权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藩阀,指在明治维新中起决定作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的中下级武士改革派在维新后所形成的派阀,其中以长州藩、萨摩藩为主。元老是指这两个派阀的首脑,他们在明治中期以后逐渐退居二线。他们对国家大政方针有重大影响。

1885年日本近代内阁制度建立后,内阁就长期成为藩阀元老掌握国家权力的重要机构。藩阀元老有一套控制内阁的手段。首先是伊藤博文等通过制定明治宪法使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天皇将"总揽政治权"的责任间接委任予内阁。前七届内阁总理大臣全部由长州、萨摩阀的首脑轮流担任,使内阁长期成为藩阀的地盘。其次,藩阀元老通过各国务大臣单独辅弼天皇以适当限制总理大臣的权力。"首相既不能左右各相,各相亦不得系属于首相",凡重大问题均须内阁会议决定,以防止"攀党联合之力左右天皇大权"。第三,藩阀元老对内阁成员人选握有决定权。明治宪法规定天皇"决定行政各部文官制及文武官员之俸给,任免文武官员"。但根据天皇一般情况下不参政原则,这项权力大部分转到藩阀元老手中,内阁人选首先由元老"提名",实质上是一种决定权。可见,藩阀元老政治是近代天皇制的重要支柱。

在天皇制的政治结构中,形式上天皇占据最高位置,但在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发展过程中,从未出现过天皇长期独揽大权的政治形态。由于天皇始终被神格化,形成了天皇不参与具体国事的惯例。繁琐事务让天皇劳神则是对神的"亵渎"。天皇即使有参与国事的意愿,也要受到许多限制,只能深居宫中。这样,天皇只能以侍从长、内大臣等为代言人,天皇的法定权力则发生了根本的转移,侍从长、内大臣、藩阀元老等往往能左右政局。

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政治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模式。它的司法权居于次要地位,出现了内阁的行政权和半立法权;议会的半立法权和军部的军事权这样不平衡的三权鼎立形态。内阁中设有法制局,法制局的行政部掌管起草审查关于外交、内务、劝业、教育、军制、财务、通信等法律命令;法制部掌管起草审查民法、诉讼法、商法、治罪法及与之有关的命令;司法部"掌管恩赦特典及诸裁判所之官制及行政裁判"。这是1885年内阁制建立时的规定。

伊藤博文为制定明治宪法曾去德国学习考察。他深受德国政治制度及法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三权分立学说已经过时,而"司法权作为行政权的一个支派均属君主统揽","司法不过是行政的一部分"。在他主持制定的宪法中形成了内阁拥有半立法权的规定。在明治宪法实施的58年中,一些规定也有变化,但内阁的半立法权始终没有被削弱。



5.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明治维新是在日本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发展起来的条件下发生的。这是以一部分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为领导、以农民为主力、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化的武士结盟而进行的一次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以武装斗争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政权,并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日本能在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在面临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通过学习西方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迅速摆脱了困境,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当时亚洲独一无二的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国家。它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200年完成的历史进程,并显示出西欧式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特征"。这一革新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符合日本的民族利益,逐渐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使日本避免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一些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成为改革派,领导了这次革命。他们缺乏变革的系统思想和理论,并且与封建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后的日本,仍保留了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天皇制的国家形式以及军国主义传统。下层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并没有取得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保留了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的差别。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武士道精神和"忠君"思想仍占有重要地位。日本资本主义自形成之时起,就带有明显的军事性和封建性。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为了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日本逐渐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