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中,蛇的形象千姿百态,从具有图腾崇拜性质的蛇,到各种民俗事象、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蛇,都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乙巳蛇年,让我们在十二年一度的轮回中,重温人与蛇的故事,感受蛇这一文化动物的魅力。

从自然走向神坛的蛇崇拜

在我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中,蛇排在第六位,对应地支巳。蛇在地球上的存在早于人类,最早的蛇类化石被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距今约有1.3亿年。蛇是变温动物,没有完善的调节机制来维持恒定的体温,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通常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蛇就会进入冬眠状态。蛇能通过一些行为来调节体温,巳时(即九点至十一点),艳阳高照,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这是它最活跃的时刻,大概这便是蛇排在“巳”位的原因吧。最早的“巳”字呈蛇形,看来巳与蛇是天然相联系的。

蛇是水陆两栖动物,拥有庞大的家族。大多数的蛇是穴居动物,昼伏夜出,不易被察觉的行迹,为其平添了神秘色彩。

蛇能感知气压的微弱变化,下雨前,空气湿度增加,气压降低,蛇会出洞活动,所以民谚说“燕子低飞蛇盘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而且,蛇对地表的震动和温度变化都极其敏感,在地震前会有反常的表现。这些反应使得蛇在气象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周身披鳞的蛇,通过蜕皮以继续生长,仿佛永葆青春。晋代博物学家葛洪就称“蛇有无穷之寿”(《抱朴子·内篇·对俗》)。

蛇的种种自然生物属性,在科学蒙昧之时的上古先民看来无疑是神异的。人们将蛇奉为神物,许多部族以蛇为图腾,对其加以供奉崇拜,留下许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


▲唐代《伏羲女娲图》。

盘古是我国神话中的创世神祇,他开天辟地,据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广博物志》)。中华人文始祖女娲、伏羲、轩辕黄帝等都是人首蛇身,这些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列子·黄帝篇》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发出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说:“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郭璞注《山海经》也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也。人面蛇身,一日之中七十变”。

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上,也常可看到各种蛇的形象。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夏朝文物中有刻着蛇纹的陶器,安徽巢湖的大城墩遗址发现了西周时期墓葬中的陶蛇,作为随葬品被放置在死者身边,说明蛇自古就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 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蛇纹彩陶盘。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T形彩绘帛画,在画的上部象征天界之处绘有一人首蛇身之神,其左右分别是月亮和太阳。这位人蛇合一之神高高在上,俯临人间和地下世界,显示出“唯我独尊”的至高地位。据推测,他可能是某一以蛇为图腾的氏族的祖先,或就是伏羲。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图中的女娲与伏羲就是两个“蛇人”形象。人蛇合一的形象反映了原始社会以蛇为图腾的蛇崇拜习俗。


▲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出土的人首蛇身玉饰。

我国许多地区和民族保留着崇蛇传说和风俗。福建南平市樟湖镇于明代建有蛇王庙,供奉蛇神“连公爷”,设农历七月初七为“蛇王节”。镇上每年元宵节前后举行游蛇灯活动,家家户户点亮以竹篾手工制作的蛇灯,一条蛇灯长可达一二千米,形成浩荡的蛇阵,照亮小镇。后来,游蛇灯活动逐渐演化成民俗表演。江苏宜兴地区有祭祀家蛇的风俗,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重要节日都要祭祀,并以重阳节为家蛇的生日,祭祀仪式名曰“请蛮家”。

川东南的土家族最早的图腾也是蛇,流传着“屋基蛇打不得”的说法,忌食蛇肉,对蛇爱护有加。云南德昂族旧时有“祭蛇树”的风俗,民间认为蛇能护佑耕畜,便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进行祭祀,祈求蛇神护佑村寨平安兴旺。台湾少数民族排湾人视五步蛇为其祖先,认为如果蛇入家门,即是先祖驾临,要办酒席迎接。排湾人用蛇纹样装饰房子、服饰、器皿,在舞蹈、祭仪等艺术、习俗中也融入蛇元素,“拟蛇化”十分普遍。此外,满族、哈尼族、侗族、彝族等都有蛇崇拜文化。


▲ 云南李家山遗址出土的蛇纲网状铜器。

在我国众多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习俗中,蛇都具有崇高地位。文艺作品常以蛇为对象,将蛇与人的故事描绘得生动形象,多姿多彩。

文学艺术中的蛇形象及其寓托

早在原始社会,蛇就现身于造型艺术。后来,诗歌、寓言、戏剧、小说、民间故事等都有以蛇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民间工艺品中蛇的形象也栩栩如生。


▲ 生肖蛇剪纸作品。焦玉琴

《诗经》有多篇写到蛇,《小雅·斯干》中的“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将梦见虺蛇作为生女的吉兆;楚人屈原在《天问》中提到“一蛇吞象”“雄虺九首”的神话内容;三国时曹操在《龟虽寿》中歌吟“螣蛇乘雾”。不过,这些作品都不是专以蛇为描写对象。

晋代出现专门咏蛇之作,傅玄有《灵蛇铭》,郭璞有《蟒蛇赞》《长蛇赞》《巴蛇赞》等。其中,《巴蛇赞》诗云:“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不仅述及“巴蛇吞象”的神话故事 (见《山海经·海内南经》),还回应了屈原的发问。

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写一条大青蛇伴随着狂风骤起,“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惊倒汉灵帝,给人一种不祥之感。《水浒传》第一回也出现一条大蛇挡住洪太尉的去路,吓得洪太尉魂飞魄散,原来是真人张天师“试探太尉之心”。神话小说《西游记》第六十七回,写唐僧师徒在驼罗庄战胜害人的红鳞大蟒,那蟒蛇精人妖合体的形象既出人意表,又符合蛇的物性,渲染了故事氛围,读来引人入胜。

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更有许多蛇的故事,如《螳螂捕蛇》《蛇人》《斫蟒》《豢蛇》《青城妇》《海公子》等。其中,《蛇人》讲述一个以弄蛇为业的人与其所豢养的两条蛇二青、小青的故事和超然情谊,写得生动感人。“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故事意在以蛇的灵驯、通人性、有情义,讽刺人类社会中落井下石、恩将仇报的丑恶现象,催人警醒。

清代郑板桥在《比蛇》一诗中也赋予蛇正面形象。其诗序云:“粤中有蛇,好与人比较长短,胜则啮人,不胜则自死。然必面令人见,不暗比也。山行见者,以伞具上冲,蛇不胜而死。”诗曰:“好向人间论短长,截冈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赞叹蛇光明磊落,敢于“舍生取义”。

以杭州西湖为发生地的《白蛇传》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白蛇化身的白素贞美丽善良、温柔多情,她羡慕人间,喜欢上年轻秀士许仙并与之结为夫妻。但偏遇好事的僧人法海强行阻挠,白素贞奋起反抗,与法海斗法,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白素贞的形象集众美于一身,敢爱敢恨、坚贞勇毅,既有传统美德也有反传统的精神。这一形象深受民众喜爱,表明人们对蛇文化内涵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 剪纸作品“断桥——蛇年美好的断想”。赵希岗

文苑中的蛇大多具有人的性格,被拟人化。如晋代干宝《搜神记》(卷二十)记述春秋时隋侯路遇一大蛇受伤、断成两截,就为其敷药包扎而救活了蛇。一年后,大蛇从江中衔来硕大的明珠报答隋侯。“隋侯珠”的故事流传很广,早在先秦时就出现在典籍里。《庄子·让王》有云:“今且有人于此,以随(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因而留下“隋珠弹雀”的成语。《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载有名叫“檐生”的蛇,能辨善恶,对收养过自己的主人知恩图报,对枉法的官吏则加以惩罚。这些故事突出了蛇懂得恩义、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彰显其善良和正义的光辉。

有些蛇生来自带毒性,有时会危害人类。文艺作品中也有描写这类毒蛇、孽蛇的,往往是用蛇的凶残反衬人的勇敢、智慧和除暴安良的品格。《搜神记》载,东越闽中有大蛇,每年要吃掉一女童。少女李寄自告奋勇只身前往,凭借机智勇敢挥剑斩掉孽蛇,为民除害。类似的还有楚国名相孙叔敖杀死两头蛇的传说(刘向《新序》)、刘邦醉中斩蛇的故事(《史记·高祖本纪》)等,丰富了人与蛇关系的书写。《西游记》中多处提到的四大天师之一许旌阳,因带领众弟子勇斗兴风作浪的孽蛇,平复江西水患而位列仙班,留下“一人得道,鸡犬飞升”的佳话。

蛇常现身于《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经典中,多被用作取譬对象,以表达深刻的哲思。蛇无足而能疾行,《庄子·秋水》于是借题发挥,说“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意即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实际上,各种事物不过是按照自己天然的机能而运行罢了。这则寓言通过蛇与风的对话,传达出不要刻意毁灭自然秉性的道理。

《荀子·劝学》中有“螣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之语。螣蛇亦称腾蛇,为民间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螣蛇无足但能飞,鼯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比喻人做事应当坚定专一。

语言艺术中保存的蛇文化别有一番趣味。蛇谚语“蛇会脱皮,本性不移”“人心不足蛇吞象”“蛇爬无声,奸计无影”等,谕理透辟;歇后语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有余悸”“墙缝里的蛇咬人——出嘴不出身”“蜈蚣遇到眼镜蛇——一个更比一个毒”等,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谜语“行也是卧,立也是卧,坐也是卧,卧还是卧”,打一动物名,如此生动贴切的描述,人们多半都能猜出谜底,当然是蛇了。

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更多,“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打草惊蛇”“佛口蛇心”“虎头蛇尾”“虚与委蛇”“蛇蝎心肠”“笔走龙蛇”“龙蛇飞动”等都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其中后两个成语形容中国书法点线、结构的灵活、潇洒。苏东坡在词作《西江月·平山堂》中说的“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就是形容恩师欧阳修的遗墨。

语汇中的蛇与文学著作中的蛇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具有蛇文化意象的多义性——善恶兼备,祥瑞与凶兆并存,表明了我国蛇文化的丰富多彩。

蛇文化在生活中丰富的表现和象征意义

蛇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被赋予多种文化意象。蛇会蜕皮,摆脱旧的外表,展现出新的自我,象征着变化和再生。因此蛇在古代被视为智慧、延年益寿的象征,蛇蜕皮的地方在传统堪舆学中被认为是吉祥之地。民间有“龟蛇祝寿”的传说:海龙王做寿,水族们都带着厚礼前来庆祝,只有龟和蛇两手空空。海龙王很生气,龟却道:“蛇是长,我是寿,我俩一块儿来就是祝你长寿。”龙王即刻转怒为喜。

龟、蛇组合在一起的形象被称为“玄武”,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是镇守北方之神。《左传》载:“玄武在北方也。龟、蛇二虫共为玄武。”陕西西安出土的玄武纹瓦当和玄武纹空心砖上的玄武图案,充满神异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南朝玄武纹画像砖。

我国有些地区将蛇作为财富的象征,或把蛇视为财神。土家族称蛇为“钱串子”或“金串子”,认为其能带来吉祥和财富。在长白山地区,蛇也被称为“钱串子”。陕西、山西及甘肃部分地区流行“蛇盘兔,必定富”的谚语,生肖蛇的剪纸常以“蛇盘兔”为题材。

在山西,“蛇盘兔”是寒食节的必备美食,人们将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这一流传两千多年的习俗据说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忠孝双全的介子推。

农历二月二,是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的日子,因蛇俗称小龙,是龙形象的主要原型,所以在山东部分地区,人们剪出龙、蛇的形象,贴在门窗、猪圈等处,用来驱邪纳吉。

蛇因为具有毒性,民间称其为“五毒” (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农历五月是毒月,五毒出没。南方多地有端午节前后给孩童穿五毒衣、戴五彩线的习俗,以毒攻毒,驱邪除疫。

在自然界中,蛇是鼠的天敌之一,有益于农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蛇是人类的朋友,人们敬蛇、爱蛇,一些地区有不杀蛇、不食蛇的民俗禁忌。人们模仿蛇灵动的外形,发明蛇舞、蛇拳、蛇掌,制作各种外形可爱的蛇生肖玩具和工艺品,体现了人与蛇和谐共处的关系。春节前夕,天津市第十六届娃娃庙会以“童趣童传承 喜迎中国年”为主题,少年儿童欢聚一堂,体验非遗民俗,共同迎春纳福,民乐《金蛇狂舞》热烈欢腾,祈愿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与蛇相关的各种文化事象,反映出人和蛇之间复杂的关系,既有人蛇相争,也有人蛇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由此得以呈现。蛇在中国传统的人文世界里,经历了从自然走向神坛,再由圣入凡的过程,耐人寻味。

在世界范围内,蛇文化同样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和象征意义。在古埃及,蛇象征君主保护神和皇权,彰显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古希腊,蛇象征医学智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中有一条蛇,就源自于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权杖;在美洲,印第安人膜拜沙漠里的响尾蛇,认为它是神的化身;北欧神话中,蛇被描绘为“世界之树”的守护者。

乙巳蛇年,让我们跟随螣蛇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浩瀚的蛇文化中遨游吧!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杜卫民提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周芳 吴艳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