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压力,但每个孩子都不能被压力压垮。
怎么施加适配的压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自驱力,都很关键。
可现实往往是父母要么给孩子的压力过载,要么完全佛系,一点压力都不给,只要孩子快乐就行。
父母给孩子适中的压力体现在7个方面,比如:
重要性,机会,竞争,完美的结果,紧迫性,控制权与表现。
这些压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必要的,只是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对于重要性来说,支持型父母会告诉孩子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努力是很重要的,而压力型父母会说努力非常重要,不努力人生就完了;
对于机会来说,支持型父母会以丰富、成熟、探索的人生来激励孩子,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而对于压力型父母来说,不成功的人生只有黑暗和贫乏;
对于竞争来说,支持型父母会教导孩子追求协作,优于昨天的自己,跟自己相比,而压力型父母会让对标顶尖的人,让孩子倍感压力;
对于完美的结果来说,支持型父母会引导孩子努力的理想目标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也是全力以赴实现的人生理想,是理想与努力的自洽,而压力型父母会传导结果就是一切,是至关重要的;
紧迫性对于支持型父母来说,是重要紧急的存在,是阶段性的取舍与坚持。对于压力型父母来说则是一种长期的紧绷;
控制权对于支持型父母来说,是一种进退自如的自主,只提醒但尊重和接纳,而对于压力型父母来说则只有必须听父母的;
表现方面对于支持型父母来说,教会孩子慷慨大度,豁达敞亮的人生观,而压力型父母只强调物质的重要性,会让孩子物质至上,充斥着精致的利己主义。
高压力等于高风险。那些催不动和管不了的厌学孩子,背后承担的压力是很大的。
他们害怕失败或者根本无法接受失败,会对不好的结果本能的焦虑或恐惧,希望自己不要犯错,希望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不被看见。
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也不做,不做就不会犯错,不做就可以拿我不想作为理由,而不被别人看透自己的能力出了问题。
心理学中认为:
如果某个成功率低,界定清晰的结果取决于我们的最佳表现,而且失败的后果很严重,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压力。
这就是孩子逃避或躺平的原理,源于心理负担过大和压力过载以及自我要求太高,不能容忍自己失败和被人看轻。
一种近于自负的做法,将孩子牢牢困在不愿行动的原地。心理负担的真相是能否拥有?而压力的真相是能否完成?
越是孩子想要的东西,越是会有心理负担,越是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而压力则是充满着担心做不到时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
而孩子的压力感受指数,往往来自于父母多年来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就是父母怎么投射给孩子压力,孩子感知压力的习惯性方式就是怎样的。
成年人面对压力和竞争的时刻,往往是有应对能力的,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很脆弱,需要一点点引导和被父母呵护着,帮助着一点点磨炼抗压能力。
只不过孩子跟孩子之间抗压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对心理负担和压力的感知程度也不一样,这取于孩子的思维方式。
成长型思维方式,会让孩子更加开朗和乐观,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这时父母可以适当给点压力。
固定型思维方式,会让孩子更容易逃避和催不动,管不了,这时父母先要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再循序渐进给压力,而不是直接上压力,会把拖延的孩子直接压塌。
有益的压力,就像是一个支点,撬动着孩子积极进取,而有害的压力只有不舒服和造成伤害。
而父母要做的是就是开放思维,给适当的压力,将成功的定义不妨开放化,而不是狭隘的只定义为成绩和排名。比如告诉孩子:
如果你花点时间把字写得更好一点,就能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进步需要时间和专注,努力变得更好,每一次都尽力,已经很好了;
妈妈建议你下次能提早次,我知道你能安排得更合理;
努力很重要,拼搏是为了有更多探索的机会,紧迫是为了专注和耐心以及不懈努力,有苦、有艰难、有挑战,但也是另一种风景。
重视过程,重视此时此刻,重视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仅仅只是结果。这就是支持型父母带给孩子的有益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有信心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