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家长提供一个温暖可靠的港湾,而父母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有一个好的前程;
孩子觉得在学校辛苦的学习,被校规所限制,放假了就是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家长认为假期是再好不过弯道超车的机会;
孩子觉得“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要眼下的快乐与肆意,这是我的人生”,父母觉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想得不一样,做得自然就不同。
于是就有了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也有了孩子无处不在的反抗。
你让我学习,我偏要去玩;你让我写作业,我偏不写;我不要别人以为,我只要我以为。即便摔得粉身碎骨,也是我自己的选择。
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即便父母说的是对的,即便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听这也是事实。
孩子总对父母说:不要对我指手画脚,闭上嘴吧,你根本不懂。
父母即便想帮助,孩子不会给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扎心的现象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跟父母的视角不一样,所看到的镜象也不一样。
孩子要的是感受,是当下,是自由与独立,是即时满足,而父母要的是性价比,是延迟满足。
所以无论父母是好意,还是经验之谈,不被孩子接受,观点跟孩子千差万别,这是逃脱不了的事实。
意识到孩子的想法跟父母的想法不一样,意识到孩子的人生,父母根本干预不了,清醒孩子的选择父母讲道理也没用,是一种双向的慈悲。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父母在对孩子发脾气时,难受的除了孩子,还有父母自身。
如果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父母又怎么会费尽心思去说服孩子,走正确的道路,做正确的选择?
如果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父母又怎么会透支自己而对孩子执迷不悟?
只不过对孩子太好,爱孩子太用力,太想改变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感恩和顿悟,反而会让孩子跟父母较劲。
父母一定是因为爱,才会对孩子做出极端的行为,像唠叨、吵和责备。
为人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都愿意做出更多牺牲,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和有力的支持。
可是有时候,浑身力气有种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会让父母担心和有挫败感以及产生深深的恐惧:
孩子再这么下去,可怎么办?
父母真的很难,管多了怕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管时间又不可逆。
父母觉得我给孩子的压力根本不大,提的要求也并不高!
可是孩子却认为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了,约束太多了,管得也太宽了。
父母跟孩子,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一个拼命想给,一个拼命想逃,便成了循环的拉扯。
我也是一个高中生妈妈,我特别明白家长之所以对孩子有要求,全都是为了孩子好,是因为关心孩子,是想让孩子以后能过得好一点。
同时,父母自身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以及养育孩子的压力,也会觉得辛苦,也会觉得撑不下去。
但是为了孩子,父母变得十项全能,为了孩子甘愿千千万万遍。
究竟对孩子施加多大的压力算合理的?究竟要怎样将有害压力转化为有益压力?
这些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孩子施压的力度和受压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施加的压力让孩子感到窒息和慌乱以及经常胡思乱想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时,这时的压力指数明显是越负荷了。
孩子在乎成绩没错,但过于在乎成绩,甚至把成绩作为唯一衡量自己的标准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内耗,导致压力过载,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而父母此时是不能再增加任何压力了,只能减负和缓冲孩子内心的压力,帮助孩子走出单一的自我评判。
我家孩子就对我说过一句话:
当我成绩好时,你可以给我增加一点压力,这没什么!当我成绩降低时,你再给我压力,还让我怎么活!
这句话也变相提醒我,越是当孩子成绩倒退时,孩子自身压力是很大的,这时父母不仅不能施加压力,反倒要接纳和包容孩子,赋予孩子更多正向的反馈以及帮助孩子恢复心力。
同时,也要认识到父母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根本不一样,因为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这种代际之间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
什么时候孩子能真正理解父母呢?可能要等到孩子自己做了父母,人过中年时,才会有感同身受。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尊重各自的不同,接纳各自的想法,或许是父母跟孩子相处的另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