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到底怎么看?

  地产大佬孟晓苏有一个说法,笼统地说有没有泡沫,说不清楚,要分做阶段性的分析:短期怎么看,中期怎么看,长期怎么看。

  比如,中国楼市到底有没有泡沫,不完全是一个统计学的比较,如果与美国比城镇化率,美国82%,我们63%,于是,一大群专家有了唱响中国楼市光明论的数据支持,北大的姚洋说,房地产是永远的朝阳行业;林毅夫说是永恒的支柱产业;问题却在于,7亿多未售新建房怎么卖出去,资金回不了笼,对开发商来说,就成了”黑铁时代“。



  我们说决定楼市的是供求关系,有供应,也要有需求。

  现在的局面是供应在奔跑,需求在刹车,供过于求了。一些网友就奇了怪了,说我不缺少需求,我缺少的是钱。这就对了,经济学谈需求,通通指的是有效需求,不但有购房的欲望,还要有购买的能力,才购成有效需求。



  短期楼价看什么?看供求

  既然是供过于求,那就要看什么时候供求平衡了,楼市的价格也就稳住了,但供求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政策要把稳楼价作为目标,就要让供应端刹车,让需求端奔跑。

  供应端现在最强作法,是各地方去存不达标将停止土拍,这对财政来说是一件很矛盾的事,因为各地方财政一半的收入来自土拍,没有土地出让金的支持,要靠发行特别国债支持,从去年起,房地产的流动性也好,各地方财政也罢,很大程度上是用国债支撑局面。

  说是短期,也很可能是姚洋说的超级房地产周期,关键是让供应端刹车,财政失去了巨大的土地出让金的支持,从哪找补?



  中期楼价看什么?看地价

  中期的核心目标是减少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

  为什么楼价要看地价?

  因为楼价的销售价格中,除了建安费用和开发商的利润,还有一个土地出让金,这部分是财政摊给开发商的成本,占了组价的6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笔巨大的土地出让金,房价可以大降60%,开发商、银行、中介的利益无损。



  地方财政才是房地产开发最大的受益方。

  这一点万科去年公开的十年财报中看得清清楚楚,开发商的利润又占组价的多少?王健林说10-20%,也就是说房价整体下跌30%,开发商集体亏损,因为对开发商来说,价格中要去掉财政收取的60%,再大降30%,只拿到剩余的10%,是不够支付建设成本和贷款利息的;建安成本要占到20%。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网民奇怪,说房子的材料不到2000元,凭什么要卖几万?因为你没把地价算进去。越是一线大城市,地价也越高,房价当然也低不了。

  为什么中期看地价?因为地价短期下不来,没有哪一位行业能替换房地产,为地方财政提供每年8万亿的收入。烟草算是贡献率非常高的行业了,2023年也只实现了1.5万亿的税收.

  政策目前摇摆于何时开征房地税,征收房地税可以减少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但也可能成为楼市杀手.快不了.



  长期看什么?看发钞

  楼市说到底,会表现为货币关系.

  这一点潘石屹早说清楚了,在供求不变的前提下,进入市场的货币增加了,资产价值也会增加,反之,资产就会缩水.

  问题是谁来增加货币供应?

  如果是回归2008年的货币宽松政策,加印钞票,那不是资产真的增值了,是货币贬值了.

  为什么是长期看发钞?

  如果政策失灵,无力调节供求关系,也无力降低地价,通过市场自身的价格体系调节供求关系,那就说明,土地财政已经走到了边际,于是,就有了凯恩斯主义处理危机的最后一击,货币贬值.

  以上三点:短期看供求,中期看地价,长期看发钞.其实是孟晓苏的一个说法.

  他的说法有道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