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驼峰山因为形似骆驼伏地而得名,我在今年有点名不副实的寒冬腊月从杭州出发,专门到此摩旅,主要就是冲着这里一度在网络被刷屏的特色盘山公路而来。巧的是半路上碰到两位热心的本地摩友(有一位的坐骑还跟我是同款),就在他们的带领和介绍下,额外打卡了隐藏在半山腰的两座冷门寺庙,遗憾的是其中一间已经关门过节,倒是招来我们的不少抱怨之声,哈哈,阿弥陀佛。





这座门户紧锁的寺庙规模最小,古名“大万窠”,来历却也不凡,据说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路过驼峰山时,看到山北中段的山坡间,左右两边各有一道山冈,三面围拱形成一把“太师椅”,中间有一条暗流直通山顶。刘国师深知这块风水宝地如若做坟埋葬,其后人将出帝王万岁,它是万岁的窠穴。于是他便命人依着山势修了两所庵堂,即“大小万窠”,养护花木,供奉佛祖,永镇此地。



有意思的是这“大小万窠”现在皆已经有了别名,小的叫“千化古刹”,大的叫“兰若古刹”,而它们在驼峰山最出名的的“青狮庵”掩映下,虽历经700多年,却依然低调地隐于竹林深处,平日里香火寥落,倒成了这座绍兴名山里极为小众的去处。



而让我疑问丛生的反倒是晾晒在大万窠门前广场上的几片“海鲜壳”,刚开始一度以为里面的尼僧们“伙食也太好了点”,大龙虾,大闸蟹、帝王蟹和各种鱼骨的残渣真是一堆又一堆。





好在有绍兴本地人在场,愣了两秒钟就给出还算靠谱的答案:“是酒店里运来的厨余垃圾,应该是晒干后磨成粉喂鸭子用的!!”当场恍然大悟,只是环寺半周,好像并没看到有适合养鸭子的水池或院子,也可能在庵内,所以我们才看不见。



在这些“海鲜壳”旁边,还分别晒着一堆蕃薯干和蘑菇干,合理推测应该也是高级饲料吧。如果蘑菇会上餐桌,我个人觉得不会跟这些残渣铺得这么近,你们觉得呢?



(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点赞和关注,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谢谢。)



未进兰若古刹,生活的禅意却好像已经悄然弥漫于空中,甚至还带着浅浅的腥味儿。只是不知道我们几个曾在门前喧哗,有没有吵到庵内的僧人或者居士。有趣的是等我回来,才知道这“大万窠”旁边还有处“猫眼池”,连接两者的小溪上还有一座两块巨石拼成的石拱桥,都是真正的古迹。如果下次再去,必然是要去找一找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