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曾经在许多人眼里是佛门圣地,这里远离外界的各种纷扰,是人们寻求内心安宁的地方。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寺庙已经被贴上了商业化的标签

门票钱、捐款、香火生意、吸引政府和企业经济支持,寺庙仿佛也成为了一个另类的“交易场所”

然而就在辽宁,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寺庙,这所寺庙不仅禁止捐款,不做香火生意,甚至还拒绝经济扶持。

更奇怪的是,这座寺庙所有僧人都是女性,每天只吃一顿饭,只睡四个小时,以极简的方式坚持苦修,她们究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无商业化的寺庙

在辽宁省的海城,有一座鲜为人知但别具一格的寺庙——道源寺。

这座寺庙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幽静之地,四面被自然所包围,仿佛与世隔绝。

它之所以特别不仅是因为这里没有拥挤的人群,也没有被商业化的装饰,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门票,甚至没有功德箱,连“请香火”的匾额都没有。



除此之外,道源寺的生活,与我们日常所见的寺庙大不相同。这里的女尼们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她们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几乎与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修行标准相符。

凌晨2点,清晨的第一缕曙光还未出现时,她们就已经从木板床上爬起,开始了冥想和静坐。



五炷香的时间足够她们在冥想中达到心灵的沉静,感受那份与世隔绝的安宁。

这一刻,外界的一切噪音和繁华,都与她们无关,每一口气的呼吸都专注于内心,仿佛只有与自我对话时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静坐过后,她们开始了早课的诵经,最为重要的便是《楞严咒》的念诵,每日十遍。



诵经是一种与自己内心的深度沟通,它让每一位女尼都能从繁杂的思绪中沉淀,清除内心的杂质。

念完经文后,女尼们开始准备她们的午餐,这里的午餐并不奢华,简简单单的素菜,几乎都是她们自己种植的白菜、土豆、豆腐等食材。

没有一丝肉类,甚至连茶水和水果都不允许食用,午餐成了她们一天唯一的餐食,之后直到次日,连一口水也不再触碰。



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节制,更是一种对心灵的修炼,让人脱离对食物的依赖,专注于修行与内心的平静。

坚定的苦修生活

在道源寺,女尼们过着“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的状态。

午餐过后,她们会进行一些劳动,种菜、打水、缝补衣服,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是她们修行的一部分。



通过劳动,她们学会了用最朴素的方式维持生活的基本需求,也通过劳动的沉浸让自己远离了世俗的浮躁。

在这里,女尼们的衣服大多是破旧的,经过多次缝补的僧袍,看上去简单而朴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修行的意义。

道源寺的女尼们明白,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避一切,而是从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



这座寺庙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它深知,只有彻底割舍与外界的联系,才能让修行者从内心获得平静。

女尼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信号,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她们要告别所有的“外界声音”,不再被世界的喧嚣和纷争所扰。

道源寺的修行并非只有内心的修炼,还包括身体的磨砺,每年中秋之后,寺里的女尼们会举行一次“行脚”活动。



三、以步丈量的修行之路

这项活动已持续了二十多年,每次行脚的女尼数量不超过三十人。

行脚的过程异常艰苦,女尼们穿着破旧的衣物,背上行囊,徒步穿行在崎岖的道路上,最长可达半个月。

在这段行脚的时间里,她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行走数百公里,向途经的农家乞讨食物。



而每次乞讨时,她们最多只能从七家索取食物,且决不接受任何金钱。

在乞讨的过程中,女尼们并不觉得自己是受苦,她们从不为乞讨的食物感到羞耻,相反她们认为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乞讨的食物最终都会交给“净士”统一分配,而在分配过程中,每一位女尼都会自觉地将一部分食物留给大自然的动物,以此来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乞讨和分享的过程,传递的是佛法的核心——舍得与慈悲。

在这段艰苦的行脚旅程中,女尼们的身体会承受巨大的负担。

尤其是在寒冷的东北冬季,晚上她们只能在桥洞或树下搭起简陋的帐篷,或直接用睡袋裹住自己,依偎在寒风中入睡。



尽管条件恶劣,但她们并不抱怨,这是她们与世界的另一种对话,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行脚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心灵的锤炼,每走一步,都是对自己信念的确认,每走一步,都在向心灵的净土更靠近。

也正是一次又一次的通过对自己肉体的磨炼,对精神的不断升华,才让这些女尼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同样清修的寺庙

除了道源寺还有许多寺庙也不依赖于香火收入而是专注于修行,比如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厦门,是福建佛教的核心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

作为厦门市的文化名片,南普陀寺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



然而与许多寺庙不同,南普陀不收取任何的门票费用,这里的存在,似乎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而非满足世俗的需求。

寺庙的管理方式非常简朴,完全遵循佛教的清修理念。

僧人们每日过着固定且严格的修行生活:清晨的早课、悠长的诵经、深度的打坐、安静的参禅。



这些修行活动不为名利,而是为了内心的宁静与觉悟,在这样简朴的生活中,僧人们远离了世俗的纷扰,专心于佛法的实践与传播。

寺庙内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修行展开,未曾有一丝与商业无关的色彩。

南普陀寺的僧侣们坚守的并非只是对佛法的承诺,更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告别。



在这座寺庙中,香火不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而仅仅是信徒心中的一份诚意与敬仰。

寺庙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修缮寺庙及参与慈善事业,支持贫困地区的佛教文化推广与社会福利。

这样确保寺庙作为一个精神净土的功能,而不是一个盈利的机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