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为水乡泽国,自古便有“江南桥乡”之称,交通出行,离不开桥。俗话说:“村村有河,河河有桥”。青浦建桥历史悠久,据清光绪刊《青浦县志》记载,当时新建、改建、修缮有名称的桥有527座,而大量未经改建和修缮的桥没有载录,因此据估计,古桥至少有千座以上,是全上海拥有古桥最多的地区。在青浦,历代所建桥梁众多,材质上以石桥、木桥、砖桥等为主,按形式可以分为单孔(跨)、三孔(跨)、五孔(跨)等,结构简单,但造型优美,颇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跟着档案来了解一下青浦的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古桥。
单孔石拱桥
普济桥
位于金泽古镇,东西向跨金泽塘,因桥畔有圣堂庙,故又称“圣堂桥”,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宋咸淳三年(1267年)建,清雍正初期重修时加置石栏,系单孔石拱桥,紫色武康石材质,长25.5米,宽2.7米,高4.8米,拱跨10.5米,高4米。东堍石阶17级,西堍22级。桥面略呈弧状,坡度平缓,桥东坡为“丁”字形,两侧有低矮的石护栏,拱券采用早期石拱桥并列砌置方法,与著名的赵州桥相同。普济桥拱跨较大,桥面较窄,具有明显的宋代石拱桥特征。桥栏无柱头,紧贴桥面形成和顺的曲线。水平联结石端部刻莲幡状,拱券上镌有“咸淳三年建”题款。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之古当推普济桥”,故有“上海第一桥”之誉。196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分别收作《上海辞典》《中国名胜词典》条目。古时,桥面上有石框木建的桥门,更夫在夜间敲更后将桥门关闭,保证两岸居民的安全,到天明再将门打开,后因桥门年久失修而损坏,那夜间关门的习俗也随之消失。
万安桥
位于金泽古镇,东西向跨金泽塘,俗称“紫石桥”,又称“万安亭桥”,是青浦地区建造年代最古老的桥。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始建,元至正二年(1342年)桥上加建廊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及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两次重修,1999 年又修。该桥为单孔石拱桥,紫色武康石材质,长32.4米,宽3.1米,拱跨10.2米,高4.8米,呈“丁”字形。桥面略成弧形,坡度平缓,两侧有低矮的石护栏,护栏雕水云纹。此桥具有宋代石桥特征,结构、造型、用石与普济桥基本相同,两桥同跨一河,南北相峙,称为“姊妹桥”。金泽四十二虹桥,万安为首。从前,万安亭桥东堍还建有佛阁亭桥,称为旱桥。桥上挑廊,四角上翘,亭下连阁,画栋雕梁,奇丽多姿,巧夺天工。昔日桥亭内还刻有文人雅士赞美亭桥的诗联。如今,亭、阁已废,而石栏板上还留有当年亭柱的榫口。檐石云纹雕刻别具特色,云纹连绵,变幻无穷。1959年被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单跨石梁桥
凤来桥
位于徐泾蟠龙古镇(现蟠龙天地)西市,为单孔石梁桥,又名“豆腐店桥”,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一式花岗石,石梁外侧刻有蔓草图案,桥名旁边有“嘉庆拾年同人公建”字样。石条栏板,端部设置抱鼓石,重力式桥台,民国时,石级部分铺设黄鱼车水泥坡道。2017年,凤来桥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点。
三孔石拱桥
天皇阁桥
位于金泽镇,南北向,跨北胜浜。北堍原有天王庙,庙有阁,故名“天皇阁”(天王阁)。明代始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2001年9月修缮。该桥为三孔连拱石桥,青石和花岗石材混砌。桥长21米,宽2.9米,中孔拱跨6.8米,高4米,边孔拱跨4米,高1.8米。拱券横梁分节并列砌置,中孔7节6道拱石,边孔5节5道拱石,中墩座石为独块花岗石,拱券采用高级青石镶边。桥顶长2.68米,正中有如意石刻图案,并有浮雕“轮回”“宝幡”“莲座”等多种佛教图案,还有“鸳鸯剑”“芭蕉扇”“葫芦”等八仙过海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楹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此桥造型典雅清脱,桥墩纤细薄盈,便于泄洪。此外,全桥采用石料,既考虑到花岗石的受力作用,又考虑到青石的装饰点缀作用,互相补充,恰到好处。这类桥在上海地区已不多见,现状保存完好,并于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跨石梁桥
顺德桥
位于练塘古镇西市,南北向,跨市河三里塘。元至正三年(1343年)始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多次重修。该桥为三跨平梁桥,长17.5米,宽2.4米,高4米。桥柱由三根石柱并立而成,上置横梁,再置6根楠木,桥前端用长条石铺搁在楠木上。两侧有护栏、望柱及抱鼓石。两岸桥墩亦用条石并立,两端桥面各有17级石阶。顺德桥具有元代梁桥典型特征,上海地区属少见。桥上有后人所拟楹联一副:“九峰列翠,重镇桃源早发。三泖行帆,鹤荡渔歌晚唱”,描绘了练塘古镇之美丽。1959年被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孔石拱桥
放生桥
位于朱家角古镇北大街东首,南北向,跨漕港河,五孔薄墩连拱形石桥。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所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圆津禅院僧觉铭发起重建,1998年再次修缮。桥长69.62米,宽5.34米,高8.65米,中孔拱跨12.3米。桥面有实体护栏,有望柱,望柱上均雕有狮子,中央龙门石镌有八龙绕珠图,两侧桥柱上皆有楹联:“引渡资生涸鲋尽依活水,来苏慰望卧龙本异晴霓;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楹联自上而下,似山涧飞瀑,一泻百丈,颇有气势。它描绘了十里漕港水运繁忙的热闹景象和江河波涛之汹涌,更加突出了放生桥的宏伟气派。南堍建有廊亭,保留着嘉庆间的碑石三通:“放生桥永禁碑”“重建放生桥记”“永禁碑”。放生桥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大五孔石拱桥,结构完整,气势宏伟,造型精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被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跨石梁桥
迎祥桥
位于金泽镇南市稍,五跨平梁石桥,东西向,跨市河之南端。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始建,明天顺六年(1462年)重建,清乾隆三十三年(1748年)又修。系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五跨简支梁石墩梁式桥。桥长34.5米,宽2.4米,每跨桥柱均由3块长青石并列组成,上横石梁,梁面凿有半圆形凹槽,上架楠木作纵梁,纵梁上再铺砌小青砖作为桥面,桥面两侧复贴方形青砖,两边无护栏,属典型的简支梁结构。该桥纵向坡度和顺,桥面横向呈弧形,横跨水上,如虹影环空,显得轻巧秀丽。“迎祥夜月”为金泽八景之一,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胜。清后新八景称“南桥月夜”。里人有诗云:“虹影环空烟渚宽,高悬皎月状霄观。波摇天半蟾宫冷,珠落江心蛟窟寒。清雾翳林风澹荡,惊湖触柱水四盘。凭虚应有乘槎客,欲上星河云外看。”昔日,桥边也有庙,即元代所建的万寿庵,明时重建,称“小天竺”,规模宏大,香火不断。据说,元代蒙古族以骑兵著称,经常要疾驶过桥,故桥面铺砖无桥级、无桥栏,是典型的元式桥梁。1979年5月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是青浦灿烂文化的象征,每一座桥都承载着久远的故事和青浦人浓浓的乡愁,是历史给青浦人民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珍贵记忆。
本文整理自《遗珠拾粹——青浦古桥100座》等馆藏资料
资料:青浦档案
编辑:沈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