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稳 报道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逝世后,无数网友纷纷发文、留言悼念,在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这句他生前的自述被高频引用。

“他让核潜艇成为守护国家的‘深海长城’,却甘愿一生无名”“如核潜艇般深潜,却撑起国家安全脊梁”“深潜一生,无声却震撼世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些形容黄旭华院士事迹和精神的评论,也在全网被广泛引用。


黄旭华院士(图源:中国船舶微信公众号)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黄旭华院士的故乡,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不少市民游客前往黄旭华故居缅怀追思,向黄旭华像献花致敬,瞻仰和学习黄旭华院士的事迹精神。

“我是玉湖镇新寮村人,我一直以家乡为荣!”黄旭华曾多次专程回到新寮村省亲,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少市民游客前往黄旭华故居缅怀追思,向黄旭华像献花致敬。

同时,也有无数汕尾市民前往汕尾黄旭华院士凤山旧居献花,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一直持续到了深夜。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汕尾,黄旭华同样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回到汕尾,与当地乡亲一起回忆小时候在汕尾生活、求学的经历。

凤山旧居是黄旭华母亲生活了16年的地方。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黄旭华说,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就知道这将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1988年9月15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工程四位总设计师聚于“406”艇前(左起依次为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离家投身核潜艇事业时,黄旭华才三十出头;再见亲人,他已满头白发。“家人不知道我在外做什么,父亲去世我也没有回去……”

直到1986年,60岁的黄旭华才借着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出差的机会,终于回到汕尾见到已逾90岁的母亲。彼时,距他上一次回到故土已有30年。

总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样理解的?“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母亲去世后,黄旭华常常戴着母亲留下的围巾,仿佛她就在身边。

“我是客家人,祖籍揭阳、生于汕尾,三个身份缺一不可。”黄旭华曾在采访时这样介绍自己。黄旭华,曾用名黄绍强,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曾在汕头市聿怀中学求学。

2月7日,汕头聿怀中学全体师生共同缅怀这位“大师兄”黄旭华院士:“黄旭华院士用他的青春智慧融入了深海,他用一生诠释着为国栋梁,他的精神是我们成长的灯塔,我们将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心怀梦想,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他的精神得以延续。”

黄旭华院士曾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他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儿时的志向是从医,治病救人。高小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个曾经想要学医的青年,弃医从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他立下誓言:“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上海交大师生向黄旭华献花

“沉痛哀悼,交大校友黄旭华学长逝世。”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6次发文哀悼黄旭华院士。当黄旭华院士的讣闻传来,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时间发起了追思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一楼大厅,摆放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等比缩小模型。潜艇模型边,摆满了盛开的菊花。在校的师生乃至还在寒假中的学子从各处来到这里,默哀悼念。

上海交通大学的门户网站调整为黑白色调,首页显著位置是“沉痛悼念黄旭华学长”的文章。同样调整为黑白色调缅怀黄旭华院士的,还有中国船舶以及中国船舶719所微信公众号等。

“国士无双”“国之脊梁”“民族之魂”“大国重器”……黄旭华院士逝世后,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争相悼念。“黄爷爷,一路走好”,这句评论,成为了微博、抖音等平台热度最高的留言。

有不少网友表示,黄旭华院士的事迹,曾无数次出现在他的作文里,也有网友表示,当年的高考作文,写的就是黄旭华院士。微博网友@--XX--: “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是当年《开讲啦》黄老说的,黄老也是我高中时候反复出现在作文里的,先生走好。


上海交大校园内的追思横幅

他们纷纷表示,这才是我们最应该追的星。

网友@MaXXXet: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三十年隐姓埋名,三十年不能回家。他们才是我们现在该追的“星”!铭记历史!致敬先辈!

网友@医XX远:这才是我们真正该追的“星”。正是有黄院士这样的国之栋梁默默付出,才有我们安定的生活,才有我们不被欺负的底气。致敬最可爱的人。

网友@祁XX语:这也是一个以身许国的人。值得中国人永远表示敬意。在那个艰苦的时代里,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潜艇事业的开拓者黄旭华们,和无数的无名英雄一起,和全国人民一起,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奠定了新中国牢固的国防。他们是最可敬的人,他们是最值得追的耀眼的星辰!

曾经在电视剧《功勋》中饰演黄旭华院士的演员黄晓明也发文悼念:先生一路走好,很荣幸曾在《功勋》中演绎过黄旭华先生,他为造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年间的故事打动无数人。黄老曾说“对国家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并用一生诠释了“忠孝两全”的含义——以国为家,以万民为亲。戏里戏外,黄老的事迹教会我:真正的英雄,从不需要聚光灯,因为祖国就是他们的明灯,星辰大海在先生心里。此生有幸演绎黄老的故事,是我作为演员的至高荣耀。此刻深海静默,但功勋永存。


各社交平台的网友纷纷发文悼念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有无尽力量。”黄旭华院士曾在2014年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称号,如今老人离世,无数网友用当时的颁奖词来悼念他。

网友@HPXXX01: 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我们如今的盛世繁华付出太多太多,我会一直记得那位自己亲身下水只为数据更精准的六旬老人。

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当时已是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决定,亲自随艇下潜。

那一年,他64岁。最终,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他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院士曾在采访中如此说道:“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无数网友发文致敬这位国之脊梁。

就在2月7日,一段黄旭华院士和袁隆平院士同框的短视频在抖音刷屏,感动了无数人。为杂交水稻奉献一生的袁隆平,为造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的黄旭华……这一幕,再看依然泪目。无数网友表示,一个让我们吃饱饭,一个让我们挺直腰。国士无双!致敬国家脊梁!

袁隆平院士去世时,有很多网友发文集体悼念: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你;

以后每一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都是您;

我们会好好吃饭;

谢谢您,喂养了我们的世界;

有个禾下乘凉梦的老人,禾下睡着了;

我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黄旭华、袁隆平、南仁东、钱学森……这些网友心中的“中国XX之父”们,他们的名字,不仅变成了一份深深的纪念,更是恒久的精神激励。正如一位网友说的:这一刻,国之脊梁终于具象化了。没有这些赫赫而无名的英雄,就没有我们今日的盛世中华,是他们给了我们最硬的一根脊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