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去世,享年99岁,至此中国核潜艇四位总师全部逝世。

他们生前都为核潜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核潜艇成功从无到有,提升了综合国力。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黄旭华

就在昨天,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遍全国,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师全部离世,在世界海洋史和中国国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黄旭华可谓是功勋卓著,为了研究核潜艇,他隐姓埋名长达30年,甚至连最亲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他错过了给父亲送终的机会,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家人曾经责怪他“忘恩负义”,但他心里明白,自己肩负的是国之重器容不得半点差池。

94岁高龄的黄旭华母亲看到后,老泪纵横,她终于明白儿子这些年来,是在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日夜奋斗。



黄旭华曾经说过,忠孝难以两全,但是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为了支持核潜艇研究,他毫不犹豫地将毕生积蓄100万元捐了出来。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直到99岁高龄离世,黄旭华这一辈子,都在为核潜艇事业鞠躬尽瘁。





赵仁恺

在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师中,赵仁恺是另一位功不可没的关键人物。

他最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为了国家需要,毅然转向核动力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他远赴苏联学习先进技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正是有了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赵仁恺才能在日后的核潜艇研制中,发挥出关键作用。



作为核潜艇总师,赵仁恺不仅是出色的设计师,更是一名敢于实践、勇于担当的科学家。

1988年,我国首次对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海试验,目的是检验其抗压能力和核动力系统的可靠性。

作为总设计师,赵仁恺本可以留在岸上指挥,但他却坚持要亲自上艇,与官兵们共同进行这次充满未知和危险的试验。



在试验前赵仁恺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给妻子买了一块手表,给几个孩子每人也买了一块,以作纪念。

他还写好了遗书,交代后事,面对家人的不舍和担忧,赵仁恺却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幸运的是,在赵仁恺的精心设计和指挥下,这次试验最终圆满成功,为我国核潜艇的实战部署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赵仁恺是一个地道的工作狂,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和研究。

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家中发现了6个书柜,里面满满当当地塞着数百本专业书籍,其中很多都被他圈圈点点,写满了批注。

正是凭借着这股子钻研精神,赵仁恺才能在核潜艇研制的关键时刻,屡屡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有人把赵仁恺称为“核潜艇守护神”,确实他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守护着共和国的海洋国防事业。

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后来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潜艇,赵仁恺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

他的一生,就是与核潜艇事业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一生。





彭士禄

说起彭士禄,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革命先烈彭湃,彭湃是我们党早期的农民运动领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彭湃的儿子,彭士禄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革命意志和家国情怀。

1956年,当国家号召学习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改变了自己原有的专业方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核事业中来。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就与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65年,备受瞩目的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对于彭士禄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他毅然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告别了妻儿老小只身扎根到偏僻闭塞的深山沟里。



在那里他和战友们从零开始,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条件十分艰苦物资匮乏,但彭士禄从不言苦,始终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鼓舞和带领着大家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1970年,在彭士禄的带领下,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建造核潜艇的核心技术,为核动力装置成功运用于潜艇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在试验成功的前夕,彭士禄却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被确诊胃部溃疡并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但术后不久他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奋斗。

有人把彭士禄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他本人却从不认可这个称号。



在他看来,核潜艇的成功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他自己不过是“核潜艇上的一颗螺丝钉”。

这种谦逊、朴实的品格,正是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最可贵的品质。





黄纬禄

在中国核潜艇四位总师中,黄纬禄是唯一一位主要从事导弹研制的科学家。

他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工作。

这枚导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海基核反击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0年,已经45岁的黄纬禄临危受命,担任“巨浪一号”导弹的总设计师,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他并没有丝毫犹豫,而是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投入到了工作中。

为了尽快熟悉导弹技术,他废寝忘食地钻研资料,经常通宵达旦,就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巨浪一号”的研制进展非常顺利,但也给黄纬禄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在“巨浪一号”的最后冲刺阶段,黄纬禄更是几乎住在了试验场,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胃溃疡病情加重,疼痛难忍,但他依然坚持带病工作。

就在导弹发射的前两个月,黄纬禄的体重骤减20多斤,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他的同事心疼地说,黄老师简直是在“剜肉补导弹”!

1982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巨浪一号”首次实现了潜艇水下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刻,黄纬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巨浪一号”的成功并没有让黄纬禄停下前进的脚步,直到晚年,他依然活跃在科研和指导的第一线。

无论是重大试验,还是“神舟计划”等项目的讨论,他都倾囊相授,不遗余力,即便插着氧气管,他也要关注最新的航天进展。



临终前,当他得知中国导弹研制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时,欣慰地说出了生命中最后一句话:“希望在你们身上!”

黄纬禄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科技报国的光辉典范,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这种爱国奉献精神,这种科学求实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黄旭华、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这四位中国核潜艇、核导弹研制的先驱,书写了共和国国防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如今,他们虽然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信息来源:

致敬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师: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广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