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喻淑琴

编 辑丨李振

图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蛇年开工,广东全省及各地市密集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成为共同的核心议题。部委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及县镇村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广东“百千万工程”,着眼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县域经济的强化策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等展开深入交流,全力冲刺2025年“三年初见成效”这一重要节点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郑永年对广东“百千万工程”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广东“百千万工程”设定的“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显得颇为保守和低调,实际上,这一工程在县域发展、产业升级等多个领域已取得明显成效。

谈及国际对比,郑永年表示,无论是浙江“千万工程”还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其规模宏大、成效显著,美国等国家难以企及、无法复制,这也彰显出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独特优势与强大生命力。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也对广东“百千万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百千万工程”的创新与实践在全国具有较强典型性和代表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早前在广东调研期间,就着重关注了这两“新”:一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对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创新实践,二是广东农业新质生产力。

广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紧扣“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核心要点,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掀起一场发展范式的深层变革,探索经济地理版图的深刻重构,致力于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

广东何以开辟新路?答案就藏在这“百千万工程”带来的万千变化之中。

美与富的共存

这个春节,江门开平的赤坎华侨古镇和5A世遗碉楼景区迎来大量游客,带动营收同比大幅度增长。火热的背后,是开平市构建“5+3+N”农文旅产业体系并营造“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生态圈系统的推动。

开平市委书记余中华介绍,通过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2024年开平新开业农文旅市场主体达2208家,已形成66个在建重点农文旅项目,完成36.31亿元年度投资的生动发展局面。

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打好“农文旅融合”这张牌,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广东早有布局。

在2025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百千万工程”分论坛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棕会在主持相关专题研讨时介绍,广东有着改革、开放、创新的基因,有着敢想、敢干、敢闯的氛围。2024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会同省有关单位,首批选择环南昆山—罗浮山区域、江门开平市—台山市等11个地方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

全局上把握,关键处落子。而今,在备受关注的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已初见成效,增城森林海、苏东坡16赏心乐事主题驿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引领区建设从“规划图”逐步变成“实景图”,既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满足县域振兴的现实需求。

“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域联动。”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志才表示,广东乡村旅游每年接待大量游客,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却相对较短,急需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从“过境地”向“逗留地”、从“中转站”到“目的地”的转变。因此,“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破题关键,这既要求农业、文化与旅游三大产业内部的深度融合,也强调不同地区间的紧密深度合作。

广州作为核心引擎城市,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给出了以创新推动内涵式发展,以环境为本、产业为核、人文为魂,探索“三生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注入新动能,激发新业态。在实践中,广州进一步深化其定位,精准发力,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迈出坚实步伐。会上,广州市委副书记陈向新介绍了广州在培育特色产业、做强产业平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紧抓稳产保供、推动三产融合、强化陆海统筹以及帮扶协作等多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把时间拉回到两年前,在“百千万工程”战略提出之际,广东明确发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号召。

这一战略的提出,与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相关。浙江“千万工程”历经二十载精心耕耘,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成功重塑乡村肌理,打造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典范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以及推进机制。这无疑为广东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方向。

然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不能脱离现实差距整齐划一齐步走,因地制宜是必然之举。广东有着自身特殊的省情,这决定了广东“百千万工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战略逻辑。

既是借鉴也是创新。当时,广东决策层清醒认识到,全省57个县(市)承载着全省53%的土地面积和35%的人口,却仅贡献18%的GDP。这种失衡在粤东西北地区尤为明显——珠三角核心区人均GDP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4.2倍,粤东西北人均GDP仅为珠三角2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2.45:1。在充分考量自身资源、区位、历史等因素后,广东瞄准县域经济整体升级的“系统战”,通过空间重构、要素重组以及产业重整,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百千万工程”战略的实施,如同推开乡村蝶变的多米诺骨牌。沿着“路线图”,广东以县域为枢纽,构建起梯度发展的“雁阵格局”——做强57个县市、提升1126个镇、激活近2万个村。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分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罗东透露我国粮食生产及乡村产业发展相关成果,并肯定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如布局建设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强调其在全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02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广东通过推动两“新”——深化“百千万工程”新实践以及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应对挑战,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广东已拥有:

  • 2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8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 建成10个千亿级和20个数百亿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 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 2024年,广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达26729元,城乡收入差距降至2.31:1

城与乡的融合

在竹林云海间崛起高端民宿集群,雷州半岛的盐碱地变身现代农业园区,粤北山区的数据中心为湾区企业提供算力支撑,广东正以实际行动书写城乡关系的新范式。

在这一进程中,诸多关键举措与创新探索在多个领域展开,推动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产业作为经济“压舱石”,成为县域发展重中之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认为,发展县域经济要抓好产业这个根本,聚焦县城建设这个“关键”,把握好城乡融合发展这个“必然要求”。

惠州博罗县狠抓产业,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1249家,工业投资266亿元,印证了“非核心区”的突围可能。

然而,正如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所剖析,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仍为打破城乡高质量发展障碍的关键所在。重点在于如何坚守底线,同时紧密结合广东实际,专注于解决瓶颈问题,并侧重于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管理来激活闲置的农房资源。

广东为此持续发力。自2024年3月印发《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的通知》以来,广东全省已批准4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涉及11个典型县、36个典型镇和11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今年计划开工1258个子项目,总投资1087亿元,新增农用地整理40万亩、建设用地整理6.4万亩、生态保护修复11.46万亩。

被“盘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资本。

  • 全省1953家商会参与“百会万企”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

  • 中铁广投、中交集团、中铁建集团和中建集团等建筑业央企助力多地镇街开工超2400个项目,涉及金额超700亿元,打造了118个省级项目范例;

  • 各地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例如广州市增城区采取“基金+招商”模式,通过股权投资吸引企业落户,2023年以来投入财政资金超20亿元,撬动社会投资约500亿元,推动了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

截至2024年底,社会各界的参与让城乡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并探索出产业造血、公益帮扶、消费促富、金融支农、技术增效等多种模式,在此过程中,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县镇村汇聚,县镇村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与低成本优势,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空间,“双向赋能”机制逐步成型,县镇村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价值高地”。

郑永年表示:“‘百千万工程’正在打破‘县域经济=低端配套’的刻板印象,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三链融合’,重塑县域经济生态,实现价值跃升”。

湾区与县域的奔赴

今年除夕,80岁的王松庆和老伴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张罗年夜饭,他们的新家位于梅县深圳小镇。这座小镇由深圳出资建设,仅用142天就建成。春节前,小镇已入住565户,入住率达80%,凭借高品质,该小镇还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项目范例。

握紧手足,共赴征程。在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大湾区与县域经济的协同推进,正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密码。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将要素、资源和制度设计向下传递的能力,进一步助推城乡协同发展”,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正河分析。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云浮新兴县的合作颇具象征意义。前者将石墨烯制备技术植入云浮当地不锈钢产业,催生出全球首个量产石墨烯复合炊具生产线,产品溢价率超300%。统计显示,2023年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增长62%,远超产业转移增速。

这种“湾区市场+县域生产”的耦合,正在重构广东的产业版图。目前,粤东西北县域已承接珠三角制造业转移项目逾300个,投资超1100亿元。

为突破空间限制,实现跨区域的资源配置,广东还为工作纵深开展找到了新的着力点——探索“反向飞地”机制。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00多个“反向飞地”,粤东西北12市在珠三角城市均有布局。其中,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湛江、清远等地,建成67个“反向飞地”,深圳也拥有73家各类反向飞地。

“农业发展,长期以来受制于区域资源、政策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制约,但‘反向飞地’超越了资源局限的传统认知,打破了固有的土地、市场边界思维,大大拓展了发展提质增效的思路,在国家农业政策创新和农业转型实践层面也具有深远的开创意义。”工信部品牌培育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明分析。

这种变革还形成了“湾区研发+县域制造”的新型协作。当东莞智能手机企业在信宜建立零部件基地,当佛山装备制造企业在连州布局测试场,一种基于数字链的产业共同体正在生长。

在茂名高州市,荔枝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颇具代表性。这个千年荔乡通过建设5G智慧果园、引进冷链物流云平台,将鲜果损耗率从20%降至5%,带动县域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乡镇节点的“枢纽革命”则重构了要素流动图谱。例如高州市根子镇这样的农业大镇,依托冷链物流中心将荔枝鲜果48小时送达全国,溢价率提高35%。当乡镇从行政末端变为服务中枢,城乡要素对流就有了物理支点。

“我们不是在简单复制产业转移,而是构建'特色农业+数字基建+现代服务'的立体生态。”广东省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的这句话,道出了广东县域经济变革的深层逻辑。

从以往的“单向输出”到当下的“双向奔赴”,广东将产业链深度嵌入县镇村体系,“向山向海向岛”的合作模式持续迭代升级

广东省能源集团引入扶贫资金入股惠来县葵潭新能源等项目,年度分红近2000万元,村民从中受益,切实共享发展成果;该集团还竞得惠州惠东县全国首笔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深度挖掘生态资源价值,为绿美广东建设添砖加瓦。

深圳南山区携手河源市连平县,积极探索数字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助力连平县鹰嘴蜜桃园、深汇通(连平)农业产业园等打造数字化农文旅综合体,助力讲好“山里的数字农文旅故事”。深圳市南山区委书记黄湘岳透露,未来南山将持续加大力度,深入梳理深圳、南山具备“总部+基地”需求的企业清单,全力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副总经理崔志顺透露的数字也极具说服力:全省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光网覆盖率达97%。打造数字乡村振兴平台,联合各地开展智慧农业、智慧渔业新实践,例如梅州大埔蜜柚产业、清远麻竹笋产业、湛江海洋牧场、中山三角生鱼产业等等。“数字新基建让县域首次与湾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考中,“百千万工程”既是广东的破题之策,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注脚。当县域经济完成“换芯”,当乡镇节点成为“枢纽”,当千万村庄重获生机,南粤大地的这场深刻变革,不再是简单的资源再分配,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潜能,重构空间释放系统价值,重塑经济格局,实现全新蜕变。正如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关键认知,“广东的明天,不仅在于大湾区的重要引擎,也在于万千县域的坚实根基和蓬勃发展。”

更多详情点击进入专题→

SFC

本期编辑 金珊

21君荐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