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和湖北交界的武九高铁南阳隧道内,有一条平均高度1.8米的“小隧道”。远远看去,它就像隧道中的另一个“小洞”,但在隧道安全上,它却起着毛细血管一般重要的作用。
“类似‘洞中洞’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这里地质条件特殊,水系丰富,所以在隧道里设置了一个支洞,用来排水、沉淀沙石等杂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桥工段瑞昌桥梁养修工区班长张猛介绍起“洞中洞”的缘由。
南昌局集团公司九江桥工段的桥隧工们是这些隧道的守护者。春运期间,为保障高铁隧道安全畅通,他们定期进“洞”清理维护,十余人的队伍一次能运出近2500公斤泥沙。
2月5日零点时分,茫茫夜色下,桥隧工正站在高铁防护网外清点工具,准备进入隧道开始“天窗”作业。
“天窗”命令下达后,张猛带着工友迅速进入隧道。支洞距离隧道口1.7公里,带着工具行走最少也需要30分钟。因此,4个多小时的“天窗”,对于他们来说仍然非常紧张。
支洞内空间低矮狭窄,地面湿滑,桥隧工犹如夜间行军。张猛不断提醒大家注意脚下安全,自己带头走向隧道深处的支洞。
到达作业点后,张猛按照既定分工迅速安排分组作业,自己则进入支洞内察看淤积情况。
“这个泉眼不断流水,别看现在水很清澈,实际上携带了很多沙石。这些排水沟和沉井里的泥沙全部是从这里流下来的。”张猛弯腰指着石壁上的泉眼,一边说一边做好记录。
在铁锹与沙石的摩擦声和支洞内清脆的流水声中,桥隧工们默契合作、行动迅速,地面上很快堆起白色的“山丘”。“泥沙不能装得太满,不然就扛不动了,一袋大约25公斤。”张猛介绍道。
如果遇到汛期,桥隧工们还要穿着厚重的塑胶防水衣,站在积水没过腰部的沉井中清理泥沙。
“支洞里空间有限,不方便来回走动,我们就把100多个沙袋一个个传递到洞口。”张猛和工友们站成一排“击鼓传花”,在整齐的口号中把沙袋传递到支洞口,并整齐堆码,等待轨道车集中转运。
洞内通风困难,脚下还是湿冷浑浊的积水,但作业了2个多小时的张猛早已汗流浃背。顾不上休息,他又来到轨道中间的竖井,拿起平板电脑检查排水洞情况。
2米竖井内,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缓缓进入排水洞深处。“以前这种直径小的排水洞,我们只能在洞口拿手电筒照着检查。现在配备了机器人后,它可以深入几十米,而且还有拍照摄像功能。”
谈起自己的“新伙计”,张猛十分开心。他说:“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就录像以后拿回去回放观看,不仅看得更清楚,还大大提高了检查效率。”
深夜难熬,对于张猛和他的工友们来说,干起活来时间却过得飞快。
4时许,沉井和支洞内淤泥清理完毕,排水洞内的堵塞物顺利清除。张猛招呼着工友们收拾工具,准备撤出隧道。
4时40分许,隧道内恢复了平静。张猛和工友们在防护网外认真复核工具和人员后,登上工程车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
来源:中国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