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生态环境部在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开展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评估验收,董家口化工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17个试点中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园区。
自该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董家口经济区结合园区实际,因地制宜,建立了以9个风险防控单元为基础、2条截污沟和5条沟渠为缓冲、1条园区内河为兜底、13座闸坝为关键节点的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一旦发生紧急突发泄漏事件,最短时间内将污染牢牢控制,不让污水流出园区,努力打造具有临海化工园区特色的“一园一策一图”新样板。
筑牢“企业-园区-河流”三级防控屏障
董家口化工产业园临海而建,水环境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在经过多轮调研的基础上,董家口经济区在全国17个试点园区中首创“分片区”防控模式,将园区划分为9处风险防控单元,每个单元分别建立起三级防控体系,可实现精准定位、精准截污、精准收集和精准处置。
“按照试点要求,我们以‘一级防控不出企业,二级防控不出园区管网,三级防控不出园区水系’为总体目标,构建了‘企业-园区-河流’三级防控体系,筑牢应急防控防线。”董家口经济区管委应急管理部部长薛天亮说。
要争取应急响应时间,首先要有空间。董家口经济区深入开展“找空间”工作,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踏勘,查找出园区内外可应用于应急防控的空间与设施。
三级防控的基础在企业端。据介绍,董家口经济区重点打造了企业“风险单元-围堰-事故应急池-雨污水切断阀”多道防线,联通企业内部应急空间。3家重点化工企业通过地下管线自流或地上临时、固定式泵和管线输送,一级防控更加完善。
在二级防控建设中,董家口经济区充分发挥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保障能力,在横河两岸新建入河截污沟、截污闸,二级防控更加有力。
在三级防控建设中,董家口经济区利用园区内泄洪沟渠构建临时应急空间,在距园区内河入海口1.3公里处新建拦河闸,确保事故废水不出园区、不入海。
“一园一策一图”提升应急防控能力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董家口经济区按照区域一体化的思路谋划推进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建设,构建了灵活实用的“一园一策一图”。
“一园”是指有一定环境风险的化工园区。董家口经济区对园区31家重点企业环境风险源分布、园区水系流向等信息进行了统计,系统梳理园区31家企业突发水污染事件典型情景,形成了园区基本信息表、园区内河(湖)及外界水系基本信息表、园区重点环境风险源清单和园区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清单4张清单,为园区风险防控及规划发展指明方向。
“一策”指编制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方案。在4张清单和园区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经济区编制了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响应方案,详细说明使用场景、使用方式和响应程序等,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沿海园区模式。
“一图”指构建事件应急指挥图,实现应急指挥挂图作战。董家口经济区整合园区雨污水管网、应急空间及设施等内容,绘制了应急指挥图,实现一张图展示、一张图指挥。
“园区将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结合,分级明确应急空间和设施的管理要求,实现应急空间常空、截断设施常闭、应急物资常维护,保障应急空间,提升应急防控能力。”董家口经济区管委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任保林说。
数字赋能,环境应急一图通览、一键响应
建立安全高效的防控机制,离不开数字赋能。
“2024年,董家口经济区将园区15家重点企业视频监控、重大危险源和污染源监控监测数据、企业厂界和园区边界等检测数据接入了智慧园区监管平台。”董家口化工园区环保管家负责人董仁超说,通过视频AI识别和信息数据异常预警等方式,探索“一键应急、体系联动”,实现了园区环境应急大数据的可视化和数字化,提高了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与此同时,董家口经济区将“一园一策一图”信息导入智慧园区监管平台,分类标绘各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分布,同时标注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说明,形成应急指挥一张图,实现环境应急一图通览、一键响应。
为了打造成熟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董家口经济区还围绕水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场景,梳理整合园区应急资源,建立了统一名称、统一规范的应急物资清单;充分整合园区内外应急队伍,通过签订应急处置联动协议等方式,建立起了11支应急救援队伍统筹、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
2024年12月9日,董家口经济区模拟园区内某企业20000立方米二氯乙烷储罐发生爆炸、泄漏的场景,组织开展了桌面应急演练,应用董家口化工产业园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和“一园一策一图”成果,检验了各类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及相关应急物资的实用性,检阅了利用应急指挥图挂图作战能力,进一步锻炼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有力提升了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