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春节气开始,冬水隐藏,木气显现,并开始不断增强。随着木气的增长,隐藏中的冬水也在不断消耗,为冬水生春木,春木耗冬水。当隐藏中的冬水之气耗尽之时,就到了辰月,此时木气失去了源头,而不得不隐藏。辰月木藏火显水耗尽,春夏之气开始交替。
所以整个春季,表面的力量是木气增长到衰退的过程,而支撑这个过程的基础,就是隐藏中的冬水之气。隐藏中的水气越强,木气增长的速度就越快,于是寅月就是木气增长速度最快的月份。木为少阳,少阳生发,则地气升腾,天气下降,两气交感,打雷而降雨,以生万物。
在地气升腾的过程中,带着寒水之气,在高空积累,为之后的降雨和万物生长打基础。所以寅月的木气决定着地气升腾的速度,而寅月之水,决定着之后雨水之力。此时月建在寅,太阳到亥,寅亥相合而化木,化成了寅月的气场。
亥为纯水,是木气的长生之地,木为少阳,就是降雨的前提。于是人们根据寅月的亥日,来判断当年的降雨程度,亥日越多,则雨气越强。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每十二天会出现一个亥日,一月之内最多有三个亥日。
书云:正月逢三亥,湖田变成海,谓大水也,须立春后的三亥方验。立春是寅月的开始,也就是寅月遇三亥,则雨气强旺。比如癸卯年正月十四立春,正月二十是寅月的第一个亥日,二月初三是寅月的第二个亥日,二月二十五惊蛰为癸亥日。
惊蛰节气是卯月的开始,交节在下午四点二十六分,将亥日分成了两半。那一刻之前为寅月的亥日,之后为卯月的亥日,所以癸卯月的寅月,有两个半亥日,雨气介于水旱之间,无雨之地干旱成灾,有雨之地大水泛滥。
到了甲辰年的寅月,三个亥日完整而齐全,雨气强旺。当然甲辰之年,岁土太过,则雨湿流行。岁气雨多,又逢三亥,降水太过,从而导致冬季少水。正如《枕中书》所说:春夏遭淹没,秋冬流不通。先有水患,后遭旱干。宜疏通水道,增修塘堰,寒衣多送,活彼穷汉。
今年寅月,有两个亥日,分别为正月十四的辛亥日,和正月二十六的癸亥日,上旬无亥日,也就意味着寅月的水气积累不多,地气升腾减缓,为雨水后退,雨季缩短之意,意味着春季的雨水较少。乙巳之岁,金气不及,也就是水的源头之力不强,降雨多在夏秋之季。
寅月的寅日,就是木气强旺之日,木气强旺,则消耗冬水之气。于是寅月的寅日,就是阻挡冬水延伸的力量,也是木气增长的台阶。今年寅月有两个寅日,分别为十七甲寅日,正月二十九丙寅日,都是木气强旺之日。
木为少阳,也就是春季的暖阳,上旬无寅日,被丑月的气场所覆盖。也就意味着正月十七之后,温度开始逐渐回升,春气开始逐渐展现。而正月十七之前,依然是腊月的寒气为主,也就是寅月的力量“漏气”之处,这就会导致春气晚来,雨气晚来。
所以今年春季有两个特点,也就是寒气较强,雨水较少,当然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寒气强旺,必定导致阳气被压制,春雷不显,那就容易出现地动。阳气的增长过程为不断发散和上升,当阳气冲出地面之时,就为震雷之象,万物苏醒。
如果阳气被压制,就会在地下不断聚集而增强,就像吹气球一样,最终在某一刻发生地动,古人将这种力量称之为阴阳交错。书云: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
所以任何一种气场,都要与季节相符,春季就应该是温暖的,夏季就应该是炎热的,同样秋凉冬寒也是一样的,如果春不暖夏不热,秋不凉冬不寒,各种灾难就会接踵而至。因此今年春季,除了病气,灾气依然强旺,特别是惊蛰节气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