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正月十二
离元宵节又近了些
家家户户开始为迎接“灯节”而忙碌
在民间
正月十二被称为“吉祥日”
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认为,十二时辰为一日,十二月为一年,十二年为一纪,周而复始。在一纪十二年中,各以一种动物来代表人们出生的那一年,这便是十二生肖。为此,“十二”被视作吉祥的数字,正月十二被看作吉祥的日子,也是从这一天起, 人们开始忙着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安排礼仪,为庆祝元宵佳节作准备。
春节符号除了“福” 字,另外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灯”。灯,大致可分为宫灯和供百姓玩赏的灯彩两种。流传在民间的灯,大多是用木竹或铅丝扎制骨架,外面糊上绵纸、玻璃纸或纱绢完成,题材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如鸭子灯、鱼灯、龙灯、书卷灯、楼船灯等,这些灯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搭建灯棚,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过去灯会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八止,为时六天。正月十三谓之试灯,正月十四至十六谓之正灯, 正月十七以后谓之残灯,正月十八日落灯,整个灯节活动才基本结束。
《津门杂记》载:灯节期间,天津“通衢张灯结彩,燃放花炬,遍地歌舞”,就是说正月十二转天,即从正月十三起,旧时天津各街道、胡同、住户、商家要张灯数日,许多铺户和宅门都有门头灯。过去,春节前便会有糊灯艺人挨门挨户去兜揽生意。有天津童谣:“打灯笼罐嘞,烤手嘞,你不出来我走嘞!” “一大(钱)一个灯,两大一个灯,三大买个提拎灯。”以往天津扎灯艺人多,灯彩技艺在全国也久负盛名。
除了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正月十二的年俗还有哪些呢?
包饺子
咱天津人过节肯定离不开吃。正月十二这天,家家户户要包饺子。人们会把饺子捏成老鼠的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人们说,包饺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东西了,家中一年都不会有老鼠。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晚饭后,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
烤火节
在河北省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有的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风俗习惯。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
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
过老鼠节
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古时候人们为了驱赶老鼠,正月十二要早早起床,敲锣打鼓放鞭炮,有的地方还要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寓意新年没有鼠患,粮食丰收,家中安宁。
点丁日
在客家民俗中,元宵节要结灯挂彩喜庆团圆,而在正月十二,各村就要召集能工巧匠搭棚点灯了。由于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所以正月十二又是“点丁”日。寓意添丁进口,家族兴旺。
在这一天,按照习俗,醒狮会来添丁进口的家庭祝贺,主人家会燃放两条鞭炮迎接,并拿出喜糖、柑橘和利是答谢醒狮队。
正月十二
北京的习俗还有
抖空竹(和谐之声)
摇风车(欢乐之声)
敲锣鼓(太平之声)等游乐活动
人们还可以
制作灯笼、排练花会
春节接近尾声了
咱天津人吃吃吃就要结束了
正月十二这顿饺子
您打算吃嘛馅儿的呢?
编辑 | 陈彤
综合 | 人民日报 新华社 天津发布 中老年时报 文明西青 腾讯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