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交替,反映着五行之气的变化,春木为少阳,其数为七。夏火为老阳,其数为九。秋金为少阴,其数为八。冬水为老阴,其数为六。从七到九,就是从春季到夏季,是阳气增长的过程。从八到六,就是从秋季到冬季,是阴气收敛的过程。
阳气的增长过程不断发散和扩大,阴气的增强过程不断收敛和下沉。阳升的起点在七,终点在九,阴沉的起点在八,终点为六,所以七上八下,反映着气的上升与下沉。七是阳气上升的起点,为老阴生少阳。从阴至阳,就是祖先复生,于是七为复生之数。
所以新年的第一个逢七之日,就人日节,也就是人的生日。七为少阳之木,显现于立春节气,是阳气的开始,也是阴气的尽头,于是立春前一天为水绝日。水绝而木显,季节到春。因此阴气的尽头,就是人的开始。
立春节气是寅月的开始,所以人生于寅。此时少阳显现,则地气升腾,天气下降,两气相合,万物生长,也就是天地之气相合,万物繁衍生息。雌雄之气相合,新生命诞生。人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以任脉为阴,督脉为阳,两气交汇之处就为人中。
所以人中之位,就是天地之气的交汇之处,也是阴阳之气的相合之位,两气相合,新生命诞生。因此人中深长宽,也就等于两气交合完全,则繁衍生息的力量强旺,生命力顽强。正如老话所说:人中深长宽,子孙排成班。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
人中越长,脸就越长,脸就是面,面长则人中长,人中长则寿长,于是人日节要吃面条,是以长长的面条来形容人中很长,也就是寿长,被称为长寿面。此时显现的少阳之气为木,木气生长需要水和阳光,于是人日节的面条,有汤也有面,其日宜晴不宜雨。
书云: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谓之七宝羹。人无子者,至人日,夫妇同于富人家盗灯盏,安于床下,则当月有孕矣。其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则人民安。正月初七人日节,七种共挑人日菜,千枝先剪上元灯。人日七样羹,食了人人生,都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最大的阳数,十为阴数的终点。阳数为天,阴数为地,阳数的顶点为九,就是最高的天。阴数的终点在十,就是最远的地,于是就有了“九天十地”的说法。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
阳气的顶点,就为老阳之火,代表最高的天。人们眼中的老天爷,就是风雨雷电,雨雪霜露的掌管者,决定着四季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就想象出了一个可以掌管自然现象的人,那就是玉帝。所以玉帝就是上天的代称,也就是天上最高的人,其数为九,乃火旺之象。
所以玉帝生于丙午岁正月初九午时,住在九重天,为火旺之象。书云: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玉帝为火气的顶点,而火气的源头在太阳,于是玉帝的儿子就是太阳,也就是金乌。
玉帝就是上天的代称,是阳数的极点,为纯阳之火,其数为九。正月初九天公生,也就是玉帝的生日,两者是一样的。天日纯阳,火气强旺,水能灭火,所以正月初九天公生,宜晴不宜雨。而正月初十为地日,地日纯阴,则宜雨不宜晴。
大地的精华为石头,石头风化而成土,所以正月初十,也是石头节。人们在这一天,不搬动石头,不推磨,不舂米等。并用石板冻在瓦罐上,在初十的早晨,抬着瓦罐四处游走,若石头不落地,就寓意着年景较好,是以当日的气场,来判断年景的一种方法。
所以正月初七,少阳初生,为人日节,以水和面条增福增寿。正月初九天公生,也是玉皇诞,为阳气的顶点,纯阳之火,不宜见水,宜晴不宜雨。正月初十为地日,也是石头节,气场纯阴,宜雨不宜晴。
地生万物,万物的精华就是人,大地的精华为石头,于是就有了“石头生人”的说法,所以地日也是祈子之日。比如大禹的儿子,就是石头裂开而出生的,取名为启,就像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样,反映着古人对石头的崇拜,对繁衍生息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