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正月初九。迎着初升的朝阳,刘加芹站在公司大门口,迎接新年开工的工人,“新年好”的问候声与祝福声在大门口不停地重复着。

9点,工人各就各位,车间里响起缝纫机飞速旋转的声音和大剪刀裁剪布料的声音。一个幸福安康的年过完了,工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又埋头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刘加芹迎接走进公司的每一位工人。

刘加芹是平邑县武台镇咸家巷村村民,也是平邑凯凯服装公司总经理。“我们山区的风俗,不出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有的工人还有事要忙,今天来不了,他们昨天就给我打电话请假了。”她说。

刘加芹小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婚后做心脏手术时,一条腿的神经受损,留下了后遗症。家里本来就穷,治病又欠下一大笔钱,学过缝纫的她靠在集市上摆摊,帮人做衣服挣点手工钱,可这点钱根本解决不了家中的困境。

2006年,刘加芹借贷来两万元钱,拉上同村的5个妇女在村里办起了服装厂。说是个服装厂,其实就是个制衣车间,从较大型的制衣企业要些活干。靠着干活实在,从不偷工减料,她的制衣车间2015年迁入镇驻地,发展成现在的平邑凯凯服装公司。

现在,刘加芹的服装公司有裁剪区、熨烫整理区、缝纫区等几大分区,机器已全部更新升级为电脑智能机器,有各种加工设备60多台,产品由原先单一的劳保用品转型到校服、工作服等十多个品种,一年到头订单不断。

刘加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党委、政府为我落实了低保等惠民政策,父老乡亲借钱帮助我渡过了难关。我挣了钱后,不能忘了党和政府,不能忘了父老乡亲。

现在,刘加芹的公司有工人60多名,都是来自周边山区的村民,其中残疾人就有15名。工人最多的时候,她安排了20多个残疾人在自己的公司就业。“只要他们愿来,在公司里能干点活,我就给他们安排活干。”她说。


李云(右)在缝制衣服。

新年开工第一天,武台镇清河村的李云便早早来到公司。她是个残疾人,在缝制区工作4年多了,她很看重这份工作。在缝纫机前,李云动作熟练地飞针走线。“干这活不能偷懒,咱们多缝一针,衣服就多一分结实。”她说,“我们村离公司只有四五里路远,过来很方便。我在这里上班,不耽误照顾家庭,一个月能挣2000来块钱,我太满意了。”


朱新亮在裁剪布料。

在裁剪区,来自费县的朱新亮拿着剪刀,“咔嚓咔嚓”,布料在他手中精准地被裁剪成需要的形状。“裁剪布料就像在给衣服打地基,地基打得好,后面的工序才能顺顺当当。”他边剪布料边说。

在熨烫区,工人们正把一件件衣服熨得平平整整。“这熨衣服就跟做人一样,要板正,不能有一点歪歪扭扭。”一位工人幽默地说道。



缝纫区的工人们在各自忙碌着。

行动不太方便的刘加芹在车间里走着,一边查看各个工序的进展,一边给大家加油打气:“今年咱们任务重,我们的订单有美国、韩国和国内很多地方的。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订单。等年底挣了大钱,大家都能过个更好的年。”

工人们听着刘加芹的话,头不抬,手里的活不停,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一份份订单不仅是工作,更是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刘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