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新年第一会”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是工作动员令,更是新一年经济发展的冲锋号。
2月6日,蚌埠召开全市加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擂响奋进战鼓,吹响振奋号角,凝聚起实干开新局的磅礴力量。
新的一年,蚌埠将以怎样的姿态迈步?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场大会给出的答案清晰有力。
关键词一:科技创新
2月5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安徽召开“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新春第一会”的精神,2月6日蚌埠召开全市加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
蚌埠“新春第一会”上,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提出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水平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新的一年,蚌埠将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科研院所、驻蚌高校与骨干企业合作共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引导大院大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创建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
“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正是蚌埠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蓝图。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源泉在于人。
蚌埠将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充分发挥蚌埠人才发展集团作用,大力实施“淮畔明珠”人才计划,持续开展“雁归珠城”“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蚌埠行”等活动,以“真金”和“真心”积极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蚌创新创业。
关键词二:双招双引
先看一组数据:在招商引资方面,今年1月蚌埠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6个,同比增加19个;项目推进方面,全省第一批重大开工项目中,蚌埠占48个,总投资265.3亿元,分列全省第4、第6。
“要紧抓大抓项目招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会上,黄晓武从“善于谋项目”“善于招项目”“善于建项目”三个方面划定了重点。
今年蚌埠招商引资目标是招引亿元以上项目保持600个以上不变,但要在体量、质量上实现新提升。紧扣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延链、补链、强链、建链;紧跟新赛道,招引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紧盯大项目,研深吃透国家、省政策和投资导向……
相比于过去,招商引资方法也出现了新变化。
拼税费、拼补贴的“内卷式”招商不再是主流,资本招商、基金招商这类更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做法将更加有效。
“我们要建立‘投行’思维,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推动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相互促进,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产业引导基金等入股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引进一批优秀企业。”黄晓武说。
项目引进来,还要建得好。
项目建设,重在保障,成在服务。蚌埠将落实好招商引资制造业项目全过程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全职服务员”制度、市直单位归口服务、市领导“六未”项目现场调研等,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让每一个项目落得下、建得快、长得好。
关键词三: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蚌埠“新春第一会”上,黄晓武强调“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塑造竞争优势”。
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办事方不方便、高不高效,企业切身能够感受得到。
新的一年,蚌埠将开发更多跨领域跨层级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应用场景,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诉求一线应答,大力推动不见面审批,持续提升企业获得信贷、电力、供水、燃气等便利度,让企业办事不求人、便捷更高效、省心还舒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蚌埠将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坚决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确保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持续开展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认真落实《蚌埠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挥好“96388”营商环境监督专线作用,严肃惩治侵犯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此外,随着“靓淮河”工程的深入实施,蚌埠城市发展已由背靠淮河、跨河发展向面向淮河、拥河发展转变,良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蚌埠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蚌埠将持续打造让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更舒适、更便捷的城市环境。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全程。“当前一季度即将过半,时间不等人,发展不等人。”黄晓武掷地有声的话语中透露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我们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劲闯劲,激发‘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状态,三步并作两步走,两天当作一天干,努力以‘快人一步’实现‘领先一路’。”
新的一年,蚌埠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加快科技创新、加力“双招双引”、加速项目建设,打好“主动仗”、跑好“第一棒”,以一季度“开门红”奋力实现季季旺、全年胜,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记者 吕文卫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