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从春节到节后“开工日”,蚌埠很忙!“赶早”,成为了蚌埠起跑的状态。
2月4日,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假期当中时,蚌埠便举行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培训班,练强招商的“看家本领”。要知道,这是蚌埠连续三年在春节假期最后一天的“标配”。
2月5日,乙巳蛇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蚌埠在分会场参加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
会议一结束,市委书记黄晓武在会场就对贯彻落实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提出要求。其中的“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思路,与省委工作部署同频共振,省委关于科技创新的部署要求如何在地方落地,蚌埠第一时间有了自己的路径。
2月6日,春节后第二个工作日,蚌埠召开了全市加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开到县区,规格同样不小,这也是蚌埠蛇年真正意义上的“新春第一会”。
串联几天时间线,蚌埠以忙碌起步,把目光重点聚焦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上来,围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布局一年中的重点项。
牵住重点、马不停蹄、宁早勿晚,这是刚刚过去的这三天时间里,蚌埠给我们的最直接感受。
二话不说“往前赶”,方向很重要。透过“新春第一会”,洞见蚌埠的重中之重——一切围着市场转,企业、人才、项目、创新,成为举棋落子的关键。
细品之,这条路子,正是省委、省政府“新春第一会”指引的新途。不论是“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的要求,还是“夯实人才智力支撑”的指引,或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击鼓催征,亦或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导航……省委、省政府对安徽16市赋予厚望,希冀涌现出更多的“黑马”,为全省发展“挑大梁”、作贡献。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创新,是安徽的“第一信号”,也是蚌埠的“条件反射”。
蚌埠作为工业重镇,工业是根基,亦是出路。如何在工业“土壤”中孕育出“新苗”,形成“大树”,催生“森林”?这是蚌埠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难题再难,也有解题之道。先立目标。今天的蚌埠,正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立市,蚌埠选择的这条路,无疑是面临重重挑战、尤为难走的路,不仅要走出自己的特色,还要带领千商万企“闯”出“出路”来。
路在脚下,即刻出发。蚌埠“新春第一会”上,聚焦科技型企业的“双倍增”行动、“灯塔工厂”建设计划、“淮畔明珠”人才计划等,让人看到了“弯道超车”的“蚌埠思考”。一条条路径清晰浮现,让企业信心倍增,让人才摩拳擦掌,蚌埠新年一开工,就吸引外界注意。
不论是招揽企业,还是引进人才,或是大抓项目招引,都是蚌埠“新春第一会”上反复强调的重点。
然而,从布局回到现实,蚌埠面临着的,定然是更加艰巨的考验。我们知道,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精品项目,都是全国各地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一年当中的项目数量有限,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在所难免。放眼全国,各地都在开出优厚条件“双招双引”。
蚌埠要做的,就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条件吸引更多资源“活水”流入,厚积薄发、壮大自身。
对此,蚌埠对优化营商环境看得格外重。“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诉求一线应答……“新春第一会”上,蚌埠围绕这个“一”字,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再部署,一招一式,切中企业关切,为“双招双引”创造新的条件。
环境向优,蚌埠也在不断实现“快人一步”。今年1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6个,同比增加19个,为首季“开门红”、全年“满堂红”开了一个好头。照这样走下去,蚌埠没有理由不行!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今天的蚌埠,靠着“科创+产业”两条腿走路,更多的“龙头”走向全球,更多的“幼苗”正破土而出,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新兴主导产业茁壮成长,呈现出产业“老树发新芽”“树林变森林”“小树变大树”的崭新气象。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破壳而出”的蚌埠,正吸引着更多的企业、人才为其“转身”,在双向奔赴中成就彼此,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