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江西文物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保护合力不断凝聚,各领域工作亮点频现,文物工作取得新进展、呈现新气象。
一、聚焦政治引领,系统保护的“大格局”加速构建
保护合力不断凝聚。高规格召开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议,省委书记尹弘出席会议并讲话。开展文物保护高质量考核工作,发挥综合考核“指挥棒”作用,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召开省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联席会议联络员会,文物保护逐步实现由单个部门、单一力量向多个部门、多种力量共同推进转变。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景德镇瓷业遗产列入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建设实施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与故宫博物院战略合作结出硕果,“御瓷归来”主题特展反响巨大,省博物馆设置“故宫厅”即将投入使用。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二、秉持敬畏之心,文物保护的“精细化”管理提质
考古和大遗址保护稳步推进。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九江荞麦岭遗址、靖安老虎墩遗址、景德镇窑业遗存等有一批重大考古新发现。安福起凤山汉墓考古“在基建考古中让文物活起来 打造城市文旅新名片”入选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海昏侯、御窑厂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城市地标、网红打卡地。
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深入推进。国家文物局将景德镇作为我国2026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组织景德镇申遗考古大会战,考古研究成果丰硕。编制完成“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申遗文本,在印度新德里第46届世遗大会期间举办景德镇申遗主题边会,召开申遗工作攻坚推进大会。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速推进。率先(全国第二)完成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小组组建工作。婺源县作为全国13个普查试点县之一,率先完成国家古建筑类普查试点任务,樟树市、井冈山市2个省级普查试点县按时完成试点任务,实现普查转段稳步进阶。全省已完成32831 处三普文物的实地调查,复查率100%;新发现文物线索、新发现比例、进度均位居全国前列。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力推进。新余文物局《开展古桥专项保护行动破解低级别文物保护难题》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名单。牵头制订《关于加强江西书院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联合承办2024全国岩土文物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扎实推进。科技赋能考古和文物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建设,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省考古院两个项目入选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开展国保、省保单位两线电子化工作,完成所有国保单位(160处)、549处约1054点的省保单位两线范围地形图测绘。
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物的“引领力”不断提升
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成效显著。瑞金市、铜鼓县、井冈山市、于都县、安源区5个县(市、区)成功创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开展抗战纪念场馆排查整改和革命文物定级工作。启动红色标语保护修复技术指导意见编制工作,率先推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标识牌设置全覆盖。加强红军村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革命文物传承运用出新出彩。成功举办第二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智汇论坛,成功创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全国长征纪念馆联盟2024年年会。省文物局在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主论坛上介绍江西经验。《江西省革命文物强省建设调研报告》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23年度优秀调研报告名单。4个项目入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2个项目入选“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名单。
革命场馆社教活动丰富多彩。组织推出服务“党纪学习教育”系列展览,清明期间组织开展“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粤赣携手启动“2024红色文化轻骑兵:从赣州到广州”系列活动。举办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短视频大赛。组织参加“共和国印记”系列主题活动,16项(人)入选系列见证物、讲述人、典型案例。在2024年革命文物优质讲解现场展示活动上共获得2项十佳讲解案例和8项优秀讲解案例。
四、坚持科技赋能,展览展示的“新路径”加快拓展
博物馆提质增效再创佳绩。新晋一批等级博物馆,全省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97家,位列全国第五位,实现“百馆晋级”目标。规范藏品征集工作,印发了《江西省文物局关于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藏品的指导意见(试行)》。
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激发。印发《2024-2025年江西省“百馆千校”博物馆系列活动方案》,在各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优秀展览进校园”“红色基因课堂”“志愿服务育新人”等活动。开展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公共服务考核评价工作,优良等次比率提升至46%。开展了第三批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推介活动,推出17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
展览展示水平显著提高。《“御瓷归来”主题特展》共接待观众107万人次,获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2个展览项目入选该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省博物馆赴澳大利亚举办《中国陶瓷文化展》,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和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共同承办《丝路瓷行·天工造化——景德镇御窑出土瓷器展》,向世界讲好江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全省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省市级博物馆基本建成“云上博物馆”,一批人工智能、VR等信息科技成果应用于展览展示项目。全省博物馆客流数据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完成“博物江西”平台的升级改造。
五、致力研究阐释,赣鄱文化的“金名片”持续擦亮
汉代文化研究深入开展。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竹简亮相新版初中历史教材。《江西汉代文化研究》《江西汉代文物及历史研究》出版发行;中国文物报专版刊发了江西汉代文化学术交流成果;江西汉文化研究中心完成两批汉文化研究课题结项工作,召开第二届“江西汉代文化与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利用”学术论坛、“汉代历史文化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江西汉代考古暨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考古实验专家论证会。
文物宣传传播广泛深入。3部作品荣获2024年度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CCTV-10《探索·发现》播出系列节目“樟树国字山大墓发掘记”“海昏侯大墓铠甲修复记”,《国家宝藏》播出省博物馆镇馆之宝,CCTV-13报道新余古桥专项保护行动。制作播出“史说江西”大型文物题材纪录片。组织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西主会场活动。新媒体宣传火热出圈,省博物馆微信总关注人数260万,微博阅读量2770万,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达4107万,上榜抖音最受欢迎的博物馆账号TOP10(第7)。
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编制《江西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专项规划》,推出红色、绿色、古色三色12大29条文物主题游径。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等成为文旅网红IP。
六、坚持底线思维,文物安全的“生命线”得到守护
文物安全责任逐步压实。部署全省文物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开展2024年全省文物安全督查工作。持续开展文物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抓好重点节日、汛期文物安全和全省文物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文物督察制度逐步建立。制定印发《江西省文物局文物违法案件督察办法》。会同省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
执法督察力度逐步强化。开展国家文物局卫星遥感执法监测核查工作,并督促整改处理。督办有关市县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线”范围内违法建设行为整改处理工作。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加强网络短视频和直播活动中有关古墓葬类题材内容的监管力度,开展相关违法违规内容清理整治。
七、深化统筹协调,文物事业的“保障力”切实增强
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省级公共文化(基层文保领域)专项资金总额增至1亿元。制订《江西省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各级财政资金管理,常态化调度项目执行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机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省11个设区市文广旅局全部加挂了文物局牌子,行政编制从原15名增至30名,景德镇市新增一名副县级领导职数;全省100个县(市、区)中80%的县级文广旅局内设机构设置了文物股。全省有5个设区市单设或加挂市文物保护机构,景德镇市新增一个正县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完善。1人荣获国家文物局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成功举办2024年全省文博管理人员暨文物安全培训班,全省130多名业务骨干参训。会同消防部门,举办文物建筑、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650人。圆满承办国际博协培训班。
梦虽远,追则能达。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脚印都是奋斗的印记。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让文化的脉络绵延不断,在加强文物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图文来源于“江西文旅发布”,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