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笔者作为“丝路”组成部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的参与者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在梳理以往未央宫遗址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的基础上,对保护展示方式、遵循的原则及材料、工艺等进行分析,以期为全国大型土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参考和借鉴。
未央宫遗址是中国统一帝国时期早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位于关中盆地、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一、 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回顾
1
未央宫遗址的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是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的前提,为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立考古队,对汉长安城遗址展开了长期、有计划的田野考古工作。
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前
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后保留的树木
未央宫遗址的考古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初步勘探出未央宫的范围和包括前殿、天禄阁、石渠阁等14处建筑遗址,以及沧池的大致范围;二是80年代对未央宫遗址进行了发掘,包括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或所辖官署)、宫墙西南角楼等宫内主要建筑遗址;三是2011-2013年配合丝路申遗和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对未央宫遗址重新进行了勘探和发掘。通过对未央宫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基本搞清了宫城的范围、宫门及宫内道路、宫内主要建筑遗址的分布等情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未央宫椒房殿遗址保护后
未央宫少府(或所辖官署)遗址保护后
2
未央宫遗址的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工作是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的基础,为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根本遵循。2006年,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委托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院保护规划中心编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2009年初,经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2010年9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该规划中明确对汉长安城宫殿区进行整体保护,实施必要的保护技术措施,确保遗址安全;对未央宫等主要宫殿区实施重点展示,将古代遗址展示与遗址区内流传的历史民俗文化展示相结合等。2012年,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管理规划(2012-2018)》。2012年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2013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执行。该规划对未央宫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遗产价值载体进行描述,明确了遗产的管理目标、管理途径与管理策略,划定了遗产区和缓冲区的范围并制定了各项管理规定,提出了遗产管理保障体系、遗产价值载体保护、遗产利用、遗产研究的管理任务等,旨在确保现在和将来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
未央宫宫墙遗址保护后
3
未央宫遗址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历程
1994年,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成立,专职负责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从1995年开始,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不断探索大遗址保护展示新方式,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先后对汉长安城遗址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使汉长安城遗址得到了有效地保护。未央宫遗址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是从2000年开始,共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16项,包括宫内地面地下现存遗址。
2000年,实施了天禄阁遗址保护工程;2001年,对石渠阁、未央宫夯土台实施了围栏隔离保护工程;2005年,对未央宫前殿遗址实施了围栏保护工程;2009年,实施了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未央宫前殿遗址及其周边环境治理工程、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2013年,申遗期间,集中实施了椒房殿遗址(正殿部分)、未央宫宫门、宫墙、西南角楼遗址、未央宫内其余全部有编号遗址、沧池遗址、前殿遗址、少府(或所辖官署)遗址、天禄阁遗址、未央宫J100夯台遗址、中央官署遗址、石渠阁遗址等保护展示工程;2016年,对申遗期间未完成的椒房殿遗址(配殿部分)和南宫门遗址实施了保护展示工程。
未央宫J100号夯台遗址保护前
未央宫J100号夯台遗址保护后
二、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思考
1
积极探索保护展示新方式
大型土遗址的室外保护展示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土遗址的保护展示方式也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难题,而对于大面积埋藏于田野中的古代城市或者宫殿遗址的可视性展示尤甚。作为典型的大型土遗址的未央宫遗址,同样面临这一难题。多年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根据不同遗址特质,积极探索实践出多种适用于西安地区土遗址保护展示新方式,较好地保护展示了地面地下现存遗址。
未央宫遗址先后采取了以下保护展示方式:
①围栏隔离保护:主要针对地面现存夯土台基遗址进行的抢救性保护措施。首先根据考古资料划定隔离范围,然后对已受破坏遗址本体进行物理加固,最后用钢护栏围护隔离。这种方式将遗址本体与周围村民土地隔离,保护了遗址本体的安全。
②原状保护展示:主要针对遗址本体高出现状地面,长期遭受自然与人为等因素破坏,为了保护遗址而采取物理加固遗址本体的办法来延缓遗址破坏。这种方式直观地展示了遗址的现状和原始规模。如前殿、天禄阁、石渠阁、J100夯台等遗址均采用了上述两种保护展示方式。
③覆土复原模拟保护展示:主要针对埋藏于地面之下的重要建筑基址而采取的地表考古现场对位复原展示的方式。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后,进行回填,再在其上覆土做复原遗址考古现场的平面,同时对遗址精彩部位进行原真性视窗展示,增强了遗址的可观赏性。这种方式既保护了遗址,又展示出遗址的历史信息。如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或所辖官署)、南宫门等遗址采用此种方式。④标识展示:主要针对已探明范围但未经考古发掘的遗址,采取在地面上用不同材料进行标识展示的方式,如采用不同规格、不同色彩的砂石、植物等标识展示出遗址的规模、平面信息、位置及走向等。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日后维护。如未央宫其余全部已探明有编号的建筑基址、宫墙遗址等采用此种方式。
未央宫其余有编号遗址保护后
2
最少干预原则的具体体现
为了保证未央宫遗址价值载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充分阐释和展示其所承载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从工程设计到现场施工,始终遵循最少干预原则,避免对遗址本体的干预手段,最大限度保护遗址所处地形地貌不发生改变,避免人为刻意的营造展现遗址价值氛围。特别是在遗址保护施工中,随时根据现场环境和遗址特征的变化,研究变更最科学的保护展示方式。
例如,在前殿遗址保护中,只对地下建筑基址的位置和轮廓做了标识展示,搭建了必要的参观通道,其他都保持原真性,没有改变地貌,对原有的树木和庭院位置上的野生草种都进行了保留,完整地保留了遗址原有的环境风貌和历史沧桑感。
3
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应用
为了满足遗址保护展示的需要,同时又能弱化保护材料对遗址带来的不和谐干扰,在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应用上,都是由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和设计人员在施工现场反复试验比对探索出来的。在实施前先做一处试验段进行试验,经专家现场评估后才进行全面实施应用。例如,标识展示遗址范围边界的仿汉土坯砖,在大批量使用前预制了十多个批次的试验样品以供选择。对采用覆土复原模拟保护展示的椒房殿、中央官署等遗址的保护展示施工中,使用采集遗址周边的尘土经过筛后加胶、水喷漆,干燥后喷涂加固液的方法做最后的做旧处理。
如今,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农业观光、沉浸体验的多功能文化景区,仅国庆假期接待游客14.07万人次,使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
(图文来源于“文博中国”,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