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结合黑龙江实际,推动龙江文物考古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5年1月14日,2024年度黑龙江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在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会议对我省2024年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专题性区域考古调查工作等进行交流研讨与总结。8个项目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专题汇报。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专家和师生参加会议。
一、海林市石人洞遗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牡丹江市海林市石河村东侧的石人山西端。石人山基岩主体为质地粗糙节理发育的凝灰岩,但西端小范围山崖露头质地较好,适于制作打制石器。西端山崖下地表可见大量石制品,山崖西、北、南面各有一个位于岩壁之上的人工开凿石窟,其中以西窟面积最大,位置最低。南窟面积稍小,位置最高。北窟面积最小。
石人洞遗址发掘区位置图
2023年9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海浪河流域石器遗址开展调查时发现了石人洞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4-11月,对该遗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石人洞遗址是东北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石器原料开采地遗址,洞窟具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特征,出土石制品异常丰富,主体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在石人山山顶发掘出土少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
石人洞遗址第一发掘区⑤层
石人洞遗址2024年度共布设三处发掘区。第一发掘区位于西窟北部,发掘面积71平方米。该发掘区地层共分5层,其中第⑤层为主要文化层,包含极为丰富的石制品和少量陶片,该层以下为黄色黏土,未见石制品。该区发掘出土的石制品总数达9万余件,原料除少部分河流砾石外,几乎全部为与山体基岩一致的优质凝灰岩。石制品类型以石片为绝大多数,还有少量工具。工具中两面尖状器数量最多,初步统计有300余件,砾石充当的石锤也有相当数量出土,另有少量端刮器和边刮器。陶片为夹砂灰褐陶,表面饰有斜向栉齿纹。经碳十四测年,第⑤层上部年代为距今5896-5455年。
石人洞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中期两面器
石人洞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中期石锤
第三发掘区位于第一发掘区北侧,发掘面积16平方米,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与第一发掘区接近,发现各个阶段两面尖状器40余件。第二发掘区位于石人山顶部,发掘面积16平方米,地层堆积和石制品特征与第一、第三发掘区明显不同,石制品集中在第②层和第③层中,在第④层中也有少量发现,共发现石制品140余件,原料以霏细岩、黑曜岩和玄武岩为主,类型包括石片、石核、端刮器等。整体与海浪河流域以往发现的小龙头山、大龙头山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特征相同。
石人洞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中期网坠
石人洞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
石人洞遗址所在的海浪河流域是东北地区旧石器遗址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石人洞遗址的发现增加和扩展了该地区史前考古遗存内涵,对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建立和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遗址作为石器原料开采地,集中出土了数量巨大的两面器,加工制作特定类型的石器现象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在山崖上人工开凿石窟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掌握高超的技术,反映了东北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社会文化的较高发展水平,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间点的重要资料。
二、大庆市大同区九间遗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九间村西南部,呈现条带状分布格局,其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
九间遗址地形地貌航拍图
自2019年起,该遗址已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完成了四次考古发掘工作。2024年7-10月,对遗址开展第五次发掘工作,此次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153处,其中包括房址4座、灰沟11条、灰坑138座,出土陶、瓷、骨和金属器等不同质地遗物。
本年度发掘区航拍图
F016
G024
瓷塑
骨刷
铜人像
玉饰件
对九间遗址的认知,目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该遗址是一处非典型居址型聚落,它的形成可能与当时盛行的规模化手工业生产活动紧密相关,此发现凸显了手工业生产在古代聚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其二,遗址内部不同区域的遗存特征差异显著,可能映射出各区域间生产活动的多样性,这对于深入理解古代聚落的空间布局及生产组织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三,大型台基建筑遗址的功能解释呈现多元性,既可能是管理生产活动的官方机构所在地,亦可能兼具宗教活动的功能。其四,九间遗址的遗存特征在辽金时期考古学文化中独具特色,结合历史文献,推测其为生女真族群的居住地与活动场所,这一发现不仅为探索金代女真人的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辽金时期黑龙江西部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理解,对于深入探究金源文化及其展现的金代女真人生活与生产场景,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同时为理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历史交融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三、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遗址考古发掘
金上京遗址地处我国东北腹地,是我国古代兼具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特征的一处重要的大遗址。作为分布于我国最北端的一座古代都城,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2013年起,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金上京外城城垣、外城门址、皇城及皇城外道路系统进行考古发掘,并重点对皇城及南城(内城)开展较为系统的考古勘探,初步了解了皇城的建筑布局、特征和范围。
金上京遗址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两城总周长约11公里,总面积约6.28平方公里。城墙上筑有马面、角楼等防御设施,并有多个城门,部分城门外有瓮城。
2024年发掘区全景(上为北)
金上京皇城(即宫城)建于南城内偏西处,通过勘探,确认皇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约649、东西宽约503米。在皇城西墙和南墙外,发现有壕。在皇城内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齐地排列在皇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还有回廊基址,东部和西部主要为官署和宗庙区。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明确皇城内建筑单元布局、功能性质及年代沿革等情况,根据现地表地貌及保存状况及前期考古勘探情况,2024年发掘区位于金上京遗址皇城内中部宫殿区的东北部,从南往北的第五座建筑基址,即“第五殿址”。其不完全在中轴线上,紧邻中轴线偏东分布,规模较大,对其功能布局认识尚不清晰。为细化认识其特征结构,选择对该建筑址局部进行较为完整的发掘揭示,发掘面积约2200平方米。
第五宫殿柱网平面复原图
主殿(上为北)
2024年发掘清理金代建筑基址4座、道路3条、院墙1道。其中发掘区中部主体为一座大型建筑基址,编号为1号台基址,台基平面呈十字形,由前后抱厦、左右朵殿、中心大殿组成。周边有道路、庭院、围墙等附属设施。1号夯土台基东西宽42米,南北长44米,周边有宽0.6-0.8米的青砖包边,包边外围为大范围的方砖铺地。台基从下至上有两层廊道,加上主体台基面,为三层台基结构。以建筑室内地坪至院落地坪高度计,台基总高为2.17米,其中一层台基面距外地面高1.08米。一层台基的北、东、西三部分贯通,走向与二、三层台基一致,至南则被二层台基分作东、西两角台。其北侧、西侧、西南角台、东南角台各设一踏道,与院内道路连通。二层台基面距外地面高1.55米,二层台基在东、西朵殿山面中进,南抱厦第一进东、西两面,以及北抱厦心间的对应位置各设踏道,与一层台基连通。由踏道垂带尽头相接的方形小础石和若干台基转角附近出土的开有榫口的角石可推知,原一、二层台基周圈皆设石栏杆,在栏杆尽头或转角处置望柱。
东角台(上为南)
西角台(上为北)
台基西侧包砖(北-南)
台基南侧包砖(西-东)
台基上的取础坑
台基上的取础坑出土器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大量砖瓦和装饰性构件,以釉陶构件为主,种类丰富,级别较高。有少量的陶瓷器、金属器和大量铁钉。
迦陵频伽头像
龙纹滴水
龙纹瓦当
龙纹砖
鸱吻
第五宫殿址是金上京皇城中路核心区内首座经系统发掘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初步复原表明,这是一座位于皇城中路内廷区的大型楼阁式建筑,具有多层高台基、用材等第高、重檐屋顶、满覆琉璃瓦等诸多高等级宫殿建筑的形制特征。其室内外铺地、柱网结构、屋面色彩的设计营造严整有序,层次分明,彰显了金代皇家建筑标准化设计的高超水平。主殿用减柱造,营造出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反映了宋金时期楼阁建造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体现了金代高等级皇家建筑独具特色的规划手法与建造逻辑,为考察金代皇家建筑形制特征、建筑技术发展,探讨皇家建筑见证的女真民族汉化进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史料。
本年度发掘全面揭示的金上京皇城第五宫殿址,结构完整,建筑规模宏大,等级较高,是辽金都城考古的重要收获,所获资料对了解金代建筑技术、金代建筑布局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全面深化认识金上京皇城布局与沿革增添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将进一步推动金上京都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并为金上京遗址的有效整体保护提供学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四、木兰县鸡冠山东北抗联遗址群—簸箕掌遗址考古发掘
簸箕掌遗址位于哈尔滨市木兰县,地处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的核心地带。为夯实 14 年抗战的实物基础,为 14 年抗战提供科学、系统的考古学资料,2024年6-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木兰县文物保护中心等联合对簸箕掌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本年度发掘主要清理了七座房址、两段壕沟及三处房址附近的坡面,出土防御作战类、生活生产类等遗物3000余件。
簸箕掌遗址F1航拍影像(上西下东)
本年度发掘收获颇丰,通过对遗址形态布局的分析并结合相关遗迹遗物,发现了遗址内发生大规模战斗的证据,明确了遗址内各建筑的形制及分布,初步认定簸箕掌遗址属于东北抗联文化遗存;同时实物复原了抗联部队当时战斗、生活与生产场景。
簸箕掌遗址出土陶瓷器
簸箕掌遗址出土的子弹
F6西北炭化木头、漏夹(自南向北)
簸箕掌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黑龙江省首次开展革命文物考古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斗争与发展历程的真实见证,生动诠释了抗联将士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纪念意义和教育作用,为黑龙江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等提供了实物基础。
五、宾县靠山屯西北遗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宾县糖坊镇山头村靠山屯西北约1500米、松花江干流右岸的山岗坡地上。为配合哈尔滨市都市圈北环线工程建设,2024年9-11月,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对靠山屯西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941平方米。
发掘全景航拍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9座、灰坑20个、灰沟4条、野外灶址4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铜器、铁器等遗物,并采集了大量的土样、炭样、人骨及动物骨骼标本。从层位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差别,该遗址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段)、东周、汉代、南北朝等六个时期文化遗存。
陶罐(第二期)
陶罐(第三期)
陶罐(第六期)
本次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收获,是在哈尔滨市主城区与宾县交界处首次发现距今约8500-5500年新石器时代的三期文化遗存和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晚期墓葬,为松花江干流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东周、汉代及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社会生产生活、埋葬制度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六、哈尔滨市呼兰区团山南遗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团山村村南约100米,呼兰河左岸的漫岗上,遗址所在范围东西长约1公里,面积近50000平方米,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条带状。2024年7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业务人员对在建项目“哈尔滨都市圈环线北环段工程”施工区域进行文物复查工作,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发现团山南遗址。为配合哈尔滨市都市圈北环线工程项目建设,2024年9-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团山南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遗址位置照片(东-西)
此次发掘工作,共清理灰坑遗迹1处,遗址出土陶器残片、瓷器残片、瓦件、铁器等遗物31件。从层位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判断,该遗址主要包含辽金、明清两个时期文化遗存。辽金时期陶器残片为泥质灰陶,均为素面,可辨器型有陶罐。明清时期瓷器残片较少,以青釉和白釉为主,胎质均较细腻,少量腹片可见白釉黑彩,少量口沿可见青花弦纹,可辨器型有瓷碗等。
陶片
瓷片
本次发掘,为深化认识团山子城址周边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实证。同时,为呼兰河流域辽金、明清时期考古学遗存分期、社会生产生活、生业模式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七、哈尔滨市阿城区山水新城起步区W-071地块工程遗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主城区南部,山水新城起步区中部。该区域原为耕地和拆迁地,地势南高北低呈缓坡状,东部有由南至北流经的阿什河,东南部为由西南向东北流经的运粮河。2024年8-11月,为配合尔滨市阿城区山水新城起步区W-071地块工程项目建设,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哈尔滨市阿城区山水新城起步区W-071地块工程区内遗址遗存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分为Ⅰ、Ⅱ两个发掘区进行,发掘面积430平方米。其中,Ⅰ区共布5×5米探方8个,发掘面积205平方米,共清理灰坑3座、墓葬1座,出土陶器、瓷器、砖瓦、铁器、铜钱等遗物;Ⅱ区共布5×5米探方9个,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发现地面式建筑1处。
Ⅰ区全景航拍
Ⅱ区全景航拍
H1
M1
地表采集的清代遗物
出土的瓷碗
出土的铜钱
本次考古发掘工作取得的成果和收获,对金上京遗址的外延部分在遗迹分布空间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控,为该项目的后期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次考古发掘工作为研究金代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埋葬制度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为金代南北贸易交流、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实证。
八、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
为摸清乌苏里江左岸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构建三江平原史前史,2024年4-6月、10-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考古调查队,联合地方文保部门,顺利完成了乌苏里江左岸中部及南部地区的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虎林市虎头村南遗址航拍(上西下东)
此次调查工作的区域包括穆棱市、鸡西市、宝清县,主要围绕完达山以南的穆棱河流域。共发现遗址79处,其中包含新石器时代遗存的遗址34处,根据调查显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二级阶地上,分布较为密集,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为日后开展区域性系统调查、分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初步分析研究,并结合调查采样的碳14测年结果,可以确定此次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范围为距今7500-4000年。
穆棱市光明遗址采集碳样(由西向东)
本年度调查工作收获颇丰,基本掌握了乌苏里江左岸中部及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状况,初步厘清了此区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下一步,考古调查队将继续对饶河、抚远等地区展开调查,届时将摸清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总体分布情况,并进行室内整理、样品检测、报告编写等工作,以期为系统开展黑龙江东部地区史前时期的考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虎林市虎头村南遗址采集遗物
穆棱市南泉子西南遗址地表采集到的刻划纹陶片
(图文来源于“考古黑龙江”,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