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穿刺是麻醉科常见的操作,尤其在大手术、手术时间较长、特殊手术体位及患者基础病情复杂等情况下,更加需要桡动脉穿刺。传统桡动脉穿刺使用触诊法。如操作者为初学者或操作对象为危重患者等特殊人群时,穿刺会具有一定难度。如出现桡动脉穿刺不顺利,可能导致血管内膜受损,从而引起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或栓塞、感染、假性动脉瘤及动脉痉挛、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目前,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在超声明视下进行穿刺,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并规避多次穿刺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此外,超声引导下穿刺还适用于传统触诊法置管难度大的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肥胖、动脉粥样硬化、休克及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存在血管直径小、搏动弱、皮下组织松弛等特点,传统触诊法进行穿刺置管难度大,超声能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发现血管变异,帮助操作者找到最合适的目标穿刺位置和穿刺路径,达到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和减少穿刺并发症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桡动脉的解剖、超声表现及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的方法。
桡动脉的解剖
桡动脉起源于肱动脉,桡动脉在前臂肘窝处从肱动脉分出后,行向外下,先行经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继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其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相吻合形成掌深弓。桡动脉的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常用部位,可在桡骨茎突的内上方触摸到其搏动[1](图1)。
图1 桡动脉的解剖[1]
桡动脉超声表现
超声设备能清晰显示血管的位置、走行、直径以及周围组织结构。
1.形态与结构
二维超声:桡动脉在二维超声下通常呈长管状,边界整齐。横切面时,其形态为圆形,管壁厚度较厚且均匀,由内向外可分为三层,即内膜、中膜及外膜。内膜纤细平滑且连续,中膜为均匀一致的稍低回声,外膜为平整的稍强回声。纵切面时,桡动脉长轴图像为条状无回声,边缘整齐,走行偶有小的分支。
实时超声:能见到桡动脉的周期性搏动,且收缩期其内径增大,于舒张期其内径减小。
2.血流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正常的桡动脉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见管腔内充盈良好、边缘整齐的色彩明亮的血液。每个心动周期都可见快速的红-蓝-红的循环式的色泽变化,直行的动脉段内的血流呈层流,表现为动脉管腔内的中央流速较快,色彩浅亮;管腔的边缘流速较慢,色彩较深暗。动脉内的色彩血流有搏动性,还可见红蓝相间的色彩变化。
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的方法
1.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行桡动脉穿刺之前,需进行Allen试验:同时压迫尺桡动脉,握拳至手掌苍白,放松尺动脉,手掌手指颜色在5-15s内充血变红,则Allen试验阳性。
桡动脉穿刺的适应症包括:应用于复杂、重大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无法测量无创血压的患者;需要反复抽取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需评价容量反应、应用动脉波形获得诊断信息的患者等。
桡动脉穿刺的禁忌症包括:Allen试验阴性者,穿刺点感染/外伤,出血倾向,手术操作涉及同一解剖范围等。
2.物品准备和患者准备
物品准备:包括超声探头(一般选择线阵探头,频率在5~13 MHz)、超声凝胶耦合剂、无菌巾、碘伏或新洁尔灭等消毒用品、无菌手套、穿刺针(如20 G/22 G穿刺针)、注射器、压力传感器等。操作时在超声探头上涂抹适量的凝胶耦合剂,并用无菌套膜包裹探头,尽可能排净空气,以免影响成像。
图2 桡动脉超声扫查常用探头和无菌处理
患者准备:患者常采用仰卧位,在仰卧位的基础上,患者的左上肢或右上肢(根据穿刺侧决定)应外展于托手架上,手臂平伸外展,手掌朝上,指尖指向穿刺者。为了进一步暴露桡动脉,便于穿刺,可以将患者的腕部垫高,并且保持腕关节处于略微过伸状态。有研究表明,老年人伸腕角度为45°时,桡动脉直径大于伸腕角度为 0°、15°、 30°、60°时的直径,因此45°组的穿刺成功率更高,操作时间更短[2]。
穿刺前可视情况适当静脉给予镇静药物。穿刺前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并覆盖无菌巾,可在穿刺点皮下予少量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疼痛。
图3 桡动脉穿刺时患者体位准备
图4 伸腕角度影响长轴超声下桡动脉直径[2]
3.超声定位
扫描血管:将超声探头置于患者腕部,从腕部向肘窝方向扫描,寻找桡动脉。在超声图像上,桡动脉纵轴呈长管状,边界整齐,自近心端向远心端内径逐渐变细,有时被称为“双轨征”。
确定穿刺点:盲穿时一般选择搏动最强处(腕横纹近心端2-3cm即桡骨茎突近端1cm处),该部位桡动脉走形较直且相对表浅。在超声引导下,观察桡动脉的直径、走形、钙化程度以及距离皮肤的距离。应选择血管直径最大、钙化程度最低且距离皮肤相对较近的部位作为穿刺点。注意避开动脉迂曲和血栓形成的部位。已有研究发现,桡动脉穿刺点在腕横纹上4-5cm处较2-3cm处的成功率更高(因为腕横纹4-5cm处桡动脉管径更粗)[3];桡动脉皮下距离大于2.8mm,较小于2.8mm时,穿刺成功率更高(较深皮下距离时桡动脉管径相对更粗;皮下距离较大时,穿刺针有更大操作空间)[4]。同时过厚的皮下脂肪会占据穿刺针的长度,因此有学者推荐腕横纹到腕横纹靠近近心端5cm之间作为理想穿刺区域。也可通过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增加桡动脉深度(即桡动脉上壁与皮肤的距离,3岁以下患儿的最佳深度为2-4mm),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5]。另外,适度增加桡动脉直径也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以通过压迫同侧尺动脉或压迫桡动脉远端,增加桡动脉的血流量,进而增大桡动脉直径;或者使用硝酸甘油这类扩血管药物扩张血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