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作为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的“双生兄妹”,拉尼娜状态的出现,意味着偏冷现象的出现。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最新海温监测结果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近期蛇年第一次强寒潮来临,也与拉尼娜气候特征相一致。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此次强冷空气与北极冷气团位置偏东半球密切关联,冷空气路径具有东部型特征。”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拉尼娜状态将维持到2月或3月,到了春季中后期将会减弱至中性状态。
拉尼娜姗姗来迟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24年12月,海温监测关键区的海温指数为-0.7℃,热带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
如何判断拉尼娜事件?当尼诺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值低于-0.5ºC、且持续至少5个月,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上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24年5月结束,世界气象组织和国内外多个专业机构预计,当年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但实际状况是此次拉尼娜状态姗姗来迟。” 周兵分析,2024年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尼诺3.4海温指数-0.7℃,在春季中后期将会减弱至中性状态,4月中性状态的概率为60%,因此,形成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并不高。“值得指出的是,1950年以来,历史上17次拉尼娜事件没有一次是11月或12月开始进入拉尼娜状态的,有2次弱1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最晚始于10月,也就是说此次也大概率不会形成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影响——
去年入冬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
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丁婷介绍,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增加。
她表示,对我国而言,在拉尼娜发生的当年冬季,我国东部地区易出现降水偏少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受拉尼娜影响,菲律宾附近气旋式环流异常,我国东部地区受偏北风影响,水汽输送偏弱,从而造成降水偏少。气候监测显示,去年入冬以来,由于拉尼娜出现,我国东部地区受偏北风异常影响,水汽输送条件极差,降水明显偏少,华北东部、华东、华中东部、华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以上。
从全球范围看,南美洲沿岸国家,如阿根廷,通常降水会变少,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雨水增多。当拉尼娜长时间持续时,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易出现洪涝。
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2024年12月以来,全国气候表现为极端暖干特征。”周兵表示,东北大部、华北东部、青藏高原大部、华中南部及内蒙古东部、山东东部、江西大部、广西东部等地气温偏高0.5~2℃,部分地区偏高2℃以上,新疆西部和南部、贵州西南部、福建东部、甘肃中部等地偏低0.5℃~4℃;降水区域差异明显,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部、华中西部等地降水明显偏多,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显著偏少,其中广东为历史同期最少,福建为第二少,江苏、浙江和广西第三少。
“2024年又打破了2023年创下的近百年史上最暖的纪录,我国也同步诞生新的历史最暖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极端天气表现出六大特点:一是种类繁多、频次增密、渐成常态;二是阶段性和季节性凸显、强度增大;三是区域差异大、屡屡刷新历史纪录;四是点多面广、影响范围大、破常规非典型;五是交替出现、快速转换、形态复杂多变;六是复合型灾害共生性与链生效应显著。
“可以预见极端天气已成为新常态,气候年景偏差或差的状况会增加,人类正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气候学家担忧。
近期寒潮与拉尼娜气候特征一致
拉尼娜是影响中国气候和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通过热带海洋与热带大气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沃克环流和南方涛动指数的增强,继而影响东亚冬季风强度。
近期,蛇年第一次强寒潮,让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降温,两日间温度偏差甚至超过15℃。这与拉尼娜现象有关吗?周兵答道,自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中性偏冷状态以来,热带大气的响应是快速的、强劲的,2024年12月南方涛动指数为0.8,沃克环流明显增强。
目前,北极地区冷气团主体偏向东半球,东亚冬季风强度大,北太平洋是寒流南下的重要通道。当前气候异常与拉尼娜气候特征相一致,近期此次强冷空气与北极冷气团位置偏东半球密切关联,冷空气路径具有东部型特征。
不过,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冬季偏暖或暖冬现象更加普遍。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变率,进而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异常。
气温冷暖起伏大 成流行病传播“推手”
虽然全球变暖使得极端冷事件次数减少,但强度并未减弱。“寒潮或强寒潮过程降温显著,并很快会升温,冬季气温冷暖起伏大,使得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发生频率增加。”周兵警告,某种意义上,极端冷事件的发生,是流感传播的重要推手,在冬季需要更多关注气温起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