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过年好!

今年过年,我回到河南老家,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楼市方面的观察与交流情况。

像我们河南的地级市、县级市,包括农村,房子基本已处于饱和状态。不过,对于建筑品质较高、小区规划和环境较好的房子,还是存在一定需求。

就农村来说,目前房屋空置率很高。以我农村老家的街坊为例,十户人家中,大部分是单层平顶房,只有一户是双层的,但这户平时家中也无人居住。

还有两三户人家,过去 20 年房子都未曾翻新,依旧是我少年时的旧瓦房,甚至有的人家房顶都快坍塌两三年了。



我们村的宅基地也没有进一步扩建的需求,因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或者大学毕业后就在外工作安家。我们街坊这十户人家,平时家里有人的也就三四户,房子都盖好了,根本不需要新的宅基地。

县城和地级市层面的房子同样基本饱和。一方面,过去十多年城市向外扩张建设新区,新建了一批房子;另一方面,老城区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尤其是城中村改造,市中心区域基本改造完毕,外围还在持续推进。县城和地级市建于 70、80 年代的五六层无电梯小区,目前还未进入拆迁范围,所以老城区、老市区这类多层房子的小区数量较多。而新区和外围地区,则是大片新建小区。



农民进城买房的问题

大部分此类需求已得到释放。

这种需求分为两类,全家迁入城市,年轻人进城。

以我农村老家的街坊为例,一排房子过去共有十户人家,其中三户已完全在老家附近的地级市工作生活,他们在城里做生意并购置房产定居,老家房子长期空置。

另外一类群体,像我同龄人的孩子,也就是晚辈们,有的高中或中专毕业就已工作几年了,部分人在本地县城、地级市,有的在东部大城市或中部省会郑州等地,并且在外地买了房,基本已在外地定居。老家可能还有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仍在农村生活。

总体而言,农民进城买房的第一波,也是规模最大、最基础的那波购房需求已释放完毕。

后续的需求,比如大学未毕业或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的人群,严格来说他们已不算农民了,而是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群体,与传统农民进城买房需求不同。

还有全家已移民到城市工作生活的,他们以后若买房,比如改善换大房子,属于市民购房升级,和农民进城买房关系不大。

房价已跌五年了

在城市地区,无论是县城还是附近的地级市,近几年楼市较为低迷,这和中西部很多中小城市情况类似。

房价高点基本出现在 2019 年,我们知道很多一线城市和东部强二线城市房价高点在 2021 年夏天,而我们这种中小城市 2020 - 2021 年房价不仅没涨,还在阴跌。

2021 年下半年后,随着全国大势,这里房价也大幅下跌。

比如我们当地级市目前房价平均 5000 多元,高峰时能达到七八千,相比 2019 年高峰,总体跌了 40% 左右。

我们这儿的人买房绝大部分是为了自住,一般不在本地投资。

过去楼市热的时候,有钱的人会去东部大城市投资,有点余力的会去河南的省会郑州买房投资。



在本地县城和地级市,投资的人很少;所以尽管房价已经跌了五年多,本地人对房价下跌的感受并不深,因为大多是自住需求,且没有加杠杆。

少数人可能对房价下跌有感觉,像我一个同学,以前在老家城市工作生活,后来去外地工作,他 2019 年在高位买的一套房,目前跌了 30% 多。

房子跌价后他暂时不想卖,但又不知道何时能跌到底,有时会问我该怎么办?

我跟他说,如果在外地大城市真有投资机会,或者想改善换大房子,还是得割肉卖掉本地房子,因为从长期看,这里的房子增值性很弱。

十几年前的烂尾楼

在我们县城和本地地级市,烂尾楼相比郑州等大城市较少。

这主要是因为 2021 年之前的几年,一些外地全国性大开发商涌入哪个城市多,哪个城市烂尾楼就容易多。

全国性大房企暴雷后导致烂尾情况频发,而本地中小房企本身杠杆率不高,拿地价格也不贵,高峰期还拿不到地,都被外地大开发商拿走了。

所以本地中小房企虽有困难,但项目不多,暴雷现象不明显。但也有几个烂尾楼,却并不是2021年大降温以来所导致的,而是在遥远的十多年前就烂了,其与当前大量担保公司非法融资及后来破产也有一定关系。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房建设有些不太顺利。有些村庄改造已超十年,至今仍未完成。

前几年资金监管宽松,有些房企拿到购房款后居然跑路,部分拆迁户交了房款,房子却没建成。

在当地部门协调下,部分项目找到其他房企接盘,继续建设。但房子建好后,房价涨了,比如多年前房价一两千,现在涨到四五千,过去已交钱的拆迁户不愿接受这个价格,接盘的开发商也不愿按当时价格把房子分配给拆迁户,矛盾较为突出。

相关部门协调难度大,导致有些城中村改造房子虽已竣工,但村民、拆迁户却拿不到房子,因为他们不愿意补差价。

总体来看,我们这里的楼市和其他城市一样较为冷清,但仍有一些新项目在开发,新楼还在建设,城市也在缓慢发展。

我们这种地级市,过去十几年经历了快速的新城扩张 “摊大饼” 式发展,现在发展步调放缓,但仍在推进,新城区和外围地区还有新楼盘在建。

这就是目前我们县城及地级市的基本楼市情况。不知道各位在老家过年的朋友们对当地楼市有什么感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另外,再聊一点人与车的事

关于车。汽车发展极为迅速。我两年前回来时,无论是村里、县里还是地级市,车子都没这么多,这次回来感触颇深。村里春节都停了不少车,县城和市区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在市区,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车。尤其是市中心老城区,过去很多小区没有配备足够车位,完全没料到如今汽车如此普及,导致小区内停不了多少车,车子只能停在小区外马路上。甚至城市的大马路上,原本是单向双侧车道,现在有些地段因一侧车道被停车占满,只能单向单车道通行。还有大量老年代步车,我感觉目前在我们城市的老市区开车难度比在上海还高,路况差,交通拥堵。真不知道这种情况以后该如何解决。



关于人。中国总人口已经见顶,开始逐年下滑。这意味着农村人口持续流出,县城人口也在小幅流出,而我们这边的地级市人口基本保持平稳。我今年 50 多岁了,今年回来感觉和同学的交流、饭局都变少了。一方面是年纪大了,同学情谊有所淡化;另一方面,这几年大家收入、工作都不太如意,也很少有人组织饭局。不过,像我的同学,无论是中学同学还是大学同学,大部分在县城和地级市,多为体制内人员,比如老师、国企员工或者行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虽然收入增速不如以前,但日子还算过得去。特别是教师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他们收入基本平稳,有些岗位隔几年还会涨工资。而且据他们反映,近几年体制内奖金福利的发放没有前几年管控得那么严格,逢年过节还能发些福利。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基本就这样了。我们经历过经济起飞,也经历过赚钱相对容易的时期。即便那些从小一起长大的农村小伙伴,也曾有过外出打工赚钱较快的阶段。但我们聚在一起时,有时会聊到下一代。比如有些结婚早的,孩子没上大学就已外出打工,工作大多不太稳定,会随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动。总体而言,日子还能维持。

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同辈中一些孩子,有的大学没毕业,有的研究生还没毕业,还有些已经毕业,普遍反映近两年找工作特别不容易,这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很是担心发愁。尤其是农村的伙伴,他们更为烦恼,因为农村孩子上大学,家里往往要付出高昂费用,父母支持力度很大,花费颇多。他们自己没上过大学,当年村里大学生稀少,像我是村里第一个本科生,当他们孩子考上大学时,都非常开心,没想到如今孩子大学或硕士毕业,找工作却如此困难。

如果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对农村家庭来说,压力巨大。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父母原本寄予厚望,如今却希望落空,怎么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了呢?相关部门应将解决问题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大学生就业上,尽全力解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