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我叫阿什莉,一个普通的美国密西西比女孩。
2024年,在父亲的支持下,我和朋友一起踏上了探索中国的旅程。
这个在西方人眼中“神秘”而“遥远”的东方国度,让我大开眼界,高楼林立、科技发达。
但是我还要“劝告”我的朋友:酒桌上,千万别相信中国人说不能喝,因为他们只是谦虚!
01
我叫阿什莉,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密西西比女孩。那天我正躺在家里的摇椅上刷视频,不经意间划到了一个外国博主在中国旅行的视频。
夕阳下的长城蜿蜒盘旋,故宫的红墙金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画面深深吸引了我。
“这真的是中国吗?”我不禁坐直了身子,开始认真观看更多相关视频。
“爸爸,我想去中国看看。”晚饭时,我小心翼翼地提出这个想法。父亲放下刀叉,有些惊讶地看着我,他一直很支持我去探索世界。
“亲爱的,你认真的吗?那可是地球的另一端。”父亲略带担忧地说。
我拿出平板,给他看我收集的旅游攻略和视频,“看,现在的中国很安全,也很现代化。我的室友莎拉也想去,我们可以一起。”
父亲沉默了一会,突然露出了笑容,“其实,我一直希望你能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他起身走进书房,拿出一个蓝色的信封,“这是我这些年给你攒的旅行基金,本来想等你研究生毕业再给你的,不过现在可能是个更好的时机。”
我打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沓钞票,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
“去吧,带着爸爸的眼睛,去看看那个神奇的东方国度。”父亲轻轻拍着我的肩膀。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认真准备这次旅行。我和莎拉在网上预订机票和酒店,下载了翻译软件,还特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中文。
我们决定去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和杭州。这个行程既能领略中国的古老文明,又能体验现代化的发展。
出发那天,父亲特意请假送我去机场。临别时,他给了我一个久违的拥抱,“一路平安,记得给我发照片。”我看到他眼里闪烁着泪光。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到达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推着行李车走出航站楼的那一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终于到中国了!”
机场内部宽敞明亮,比我想象中要干净整洁得多。正当我和莎拉在研究如何去市区时,一个突发状况让我们有些手足无措——机场快轨的售票机只支持手机支付,而我们谁都没有中国的支付软件。
“需要帮忙吗?”一个温柔的声音传来。一位穿着职业套装的中国女孩走近我们,她操着流利的英语问道。
在得知我们的困境后,她立即掏出手机帮我们买票,还细心地教我们如何乘坐快轨。
“在中国,你们一定要下载这些支付软件,”她一边帮我们扫码付款,一边解释道,“现在我们几乎都用手机支付,从买菜到打车,甚至给流浪歌手打赏,都是扫一扫就可以了。”
我惊讶地发现,两张到市区的车票才30多元人民币,换算成美元不到5美元,这在美国是难以想象的。
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位好心的姑娘坚持不肯收我们的现金,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我们,“如果在北京遇到什么困难,随时联系我。”
坐上机场快轨,我趴在窗边,迫不及待地观察着这个陌生的城市。轨道两旁是成片的高楼,有的造型很前卫,让人眼前一亮。
街道上车流密集,但很少听到喇叭声,到处都是新能源汽车,偶尔还能看到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穿梭其间。
到了市区,我们按照导航走向预订的酒店。路过一家便利店时,莎拉突然停下脚步,“看,他们在用手机扫那个小小的二维码买东西!”
我也好奇地驻足观察,发现几乎所有顾客都是掏出手机“嘀”的一声就完成支付,整个过程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看来我们得尽快把支付软件弄好,”我打开手机查看信号,“否则在这个移动支付的国度里,我们就像个原始人一样。”
当天晚上,我躺在酒店柔软的床上,想着这一天的经历。窗外,北京的夜景璀璨夺目,霓虹灯勾勒出现代都市的轮廓,远处的古建筑剪影若隐若现。
我拿起手机,给父亲发了一条信息:“爸爸,这里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才第一天,我就爱上这个城市了。”
02
清晨,北京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我和莎拉早早就起床了。今天我们约了一位叫戴维的英语导游,带我们去游览故宫。
“你们运气不错,”戴维笑着说,“今天天气很好,最适合参观故宫了。”他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戴着眼镜,说起历史头头是道。
走在长长的石板路上,他介绍道:“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曾经住过24位皇帝。”
当我们穿过午门,眼前豁然开朗。红墙金瓦在阳光下闪耀,气势恢宏的太和殿巍峨矗立。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这比视频里看到的更加震撼。
“这些建筑都是用榫卯结构连接的,”戴维指着屋檐下精美的雕刻说,“几百年来经历过地震,却完好无损。”
“真是太神奇了!”莎拉惊叹道,“现在的建筑都离不开钢筋水泥,他们那时候是怎么做到的?”
戴维带我们参观了三大殿,讲述着各种宫廷轶事。“看到那个小小的铜缸了吗?”
他指着角落里一个雕刻精美的大缸,“那是用来防火的。冬天特别干燥,他们会在里面储水。你们猜总共有多少个这样的缸?”
“大概二三十个?”我试探着回答。
“整整308个,”戴维笑道,“古人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
此时,一阵冷风吹过,我仿佛看到远处飘过一抹青色的身影。“啊!”莎拉惊叫一声,紧紧抓住我的胳膊,原来是一位穿着古装的游客在拍照。
我们去了八达岭长城。蜿蜒的城墙像巨龙般盘踞在群山之间,气势磅礴。虽然台阶很陡,但我们还是兴致勃勃地往上爬。
走到半山腰时,我已经气喘吁吁,而周围的中国游客却健步如飞,甚至有老人家带着孙子在跑步。
“你们知道吗,”戴维一边帮我们拍照一边说,“长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太空可以看到的人工建筑。”
“这么厉害?”我扶着城墙喘气,“建这么长的城墙,得花多少时间啊?”
“几个朝代都在修建,前后超过2000年,”戴维说,“很多建造者都长眠在长城脚下。所以我们说,长城是用无数人的血肉之躯垒起来的。”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肃然起敬。站在城墙上远眺,连绵的山峦此起彼伏,秋风送来阵阵凉意。
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自豪——这些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故事。
从北京到上海,只用了四个半小时。我们乘坐的高铁速度快得惊人,车厢内稳得连水都不会晃动。
走出上海虹桥站,扑面而来的是另一番景象:到处都是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街道更加繁华热闹。
“这里比纽约还要现代化!”莎拉感叹道。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国际化大都市。我们住在南京路附近的酒店,晚上走在街上,五光十色的广告牌将夜空照得通明。
我们去了外滩。江对岸的浦东新区,一座座造型独特的高楼直插云霄,而我们脚下的这一侧却是欧式建筑,古典优雅。
“这些大楼都是近三十年才建起来的,”一位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以前这里都是农田。”
正在我们感叹时,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士走过来。“请问,你们是阿什莉和莎拉吗?”他用流利的英语问道。
原来是父亲的一位中国朋友张先生,他在上海做贸易生意,知道我们来中国后特意约我们吃饭。
张先生带我们去了一家高档餐厅,在包间里已经坐了几位客人。“这是我的几位合作伙伴,”他介绍道,“今天正好有个小型商务晚宴,带你们见识见识中国的酒文化。”
服务员端上来一瓶白酒,我闻到一股特殊的香气。“这是茅台酒,中国最有名的白酒,”张先生笑着说,“我建议你们先尝一小口。”
我小心地抿了一口,顿时一股火辣的感觉从喉咙直冲到胃里,但随后却散发出一种奇特的香甜。“这酒多少度?”我惊讶地问。
“53度,”张先生说,“在中国,喝酒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方式。不过我们都是先说'我不能喝'或'我酒量很差',这是客气话,你们以后要记住。”
席间,我注意到中国人喝酒很讲究,每个人都会互相敬酒,说着“干杯”,但并不强迫。那些说“不能喝”的人,反而酒量都不小。整个晚宴其乐融融,大家边吃边聊,谈天说地。
第二天,我们去吃早餐,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但当第一笼热气腾腾的小笼包端上来时,我觉得一切等待都值得。“小心烫!”服务员提醒我们,还教我们用吸管吸汤的技巧。
我学着旁边食客的样子,小心地咬破包子皮,鲜美的汤汁在口中迸发,让人回味无穷。“这也太好吃了吧!”莎拉连续吃了三笼,意犹未尽。
晚上,我们漫步在南京路步行街,霓虹闪烁,人来人往。街边的商店里,年轻人正在用手机直播卖货,路过的白领们拿着奶茶,匆匆赶往地铁站。这座城市的节奏很快,但却井然有序。
“你发现没有,”莎拉突然说,“这里虽然人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人撞到别人。”
每个人都很自觉地保持着距离,走路也不会横冲直撞。这种秩序感,让我对中国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03
从喧嚣的上海到杭州,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站在西湖边,看着远处的雷峰塔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我们租了两辆自行车,沿着环湖小路慢慢骑行。细雨蒙蒙,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路边的柳树随风轻摆,不时有老人在树下打太极,好不惬意。
“你们也是来旅游的吗?”一位骑着电动车的阿姨停在我们身边,笑着用蹩脚的英语问道。得知我们是美国游客后,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开的茶馆喝茶。
“杭州人最爱以茶会友,”她说,“刚好我们在办一个茶会,可以让你们体验一下真正的杭州生活。”
茶馆坐落在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巷里,门口挂着青色的帘子,隐约能闻到茶香。
推门进去,里面已经坐了七八个人,有的是本地人,也有几位来自其他城市的游客。大家围坐在一张大木桌前,桌上摆着精致的茶具。
阿姨介绍说她姓陈,让我们叫她陈阿姨。她熟练地泡起了龙井茶,动作优雅从容。“龙井茶最讲究水温,”她一边倒水一边解释,“水温太高会破坏茶叶的香气。”
茶香四溢,我小心翼翼地端起茶杯,学着其他人的样子,先闻香,再小口品茗。清澈的茶汤入口,鲜爽甘甜,和我以前喝过的茶完全不同。
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士提议晚上一起吃饭,说是要让我们尝尝正宗的杭帮菜。其他人也都热情地响应,我和莎拉受宠若惊,连连点头。
晚上的饭局在西湖边的一家老字号,菜品精致讲究,有东坡肉、龙井虾仁、西湖醋鱼等。酒过三巡,大家热络起来,纷纷举杯。
“我酒量很差,真的不能喝了,”一位年轻的女士频频摆手,但还是被劝着喝了好几杯,脸上笑意盈盈。
我这才明白张先生说的“不能喝”是什么意思——这分明是中国人的谦虚文化。
回到密西西比的日子里,每当朋友问起中国之行,我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我会告诉他们,现在的中国和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街道整洁,高楼林立,处处都能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
“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手机就是钱包,”我给朋友们演示着支付宝的界面,他们听了都瞪大了眼睛,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我跟朋友们讲述了在北京遇到的热心姑娘,上海张先生的盛情款待,以及杭州陈姨的茶会。
“但是有一点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神秘地说,“如果以后去中国,在饭局上千万别信中国人说的‘不能喝’!”
“什么意思?”朋友们好奇地问。
我笑着解释道:“在中国,说‘不能喝’或‘酒量差’的人,往往都是最能喝的。这是他们的谦虚文化,就像他们请你吃饭时总说‘菜一般,都是家常菜’,但其实桌上的菜都是精心准备的。”
“后来我才明白,”我继续说,“在中国,喝酒不仅仅是为了喝酒,更是为了人与人一起社交。通过一起喝酒,人们的感情变得更好。虽然他们会说'不能喝',但其实是在用谦虚的方式表达善意。”
“爸爸,这趟旅行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说,“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身去体验他们的文化。”
父亲在电话那头笑了:“所以,你想什么时候再去中国?”
“我已经在计划下一次的行程了,”我兴奋地说,“这次我要去成都看大熊猫,去西安看兵马俑,去云南看玉龙雪山……”
挂掉电话,我打开笔记本,开始写这篇游记。窗外是密西西比宁静的黄昏,而我的心却已经飞到了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度。
在那里,我不仅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国,更感受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魅力。那些微醺的觥筹交错,真挚的情谊暖意,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航。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永远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