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翘尾行情再延续,今年开始大逆转…

然而现实猝不及防,2025年房价给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下面咱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01.

市场突变,戏剧性转折出现

2024年9月以后,房地产市场就迎来了一轮火热行情。

以深圳为例,售楼部人来人往,销量月月增长。

10月,深圳全市二手房录得量达到8269套,环比增长117.0%,同比增长122.5%;

11月8770套,环比增长6.1%,同比增长103.7%;

12月,成交同比增长66.3%。

拉长周期来看,不少地区二手房交易去年创下来几年来销量最高峰。



看到这,很多人开始笃定,翘尾行情的出现,预示着三年调整期结束,新一波上涨启动。

只是没想到,才过去一个月,现实就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月二手房挂牌量同比激增23%,去化周期延长至11个月。

更可怕的是,统计数据之外还存在一些“暗库存”:开发商隐匿的烂尾楼、法拍房堰塞湖、分流购买力的保障房等,都在拖累市场预期。

价格方面呢?

却在不断下跌,百城二手住宅均价同比下跌7.22%。

从这些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似乎一夜间又要“下跌”了。



首先,从土地供应来看,维持低位,成交锐减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周,重点城市供应建筑面积466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6%,

继续维持低位,成交建筑面积827万平方米,较上周大幅下降60%。

价格呢?某些地块成交同比去年成交价下降20%。足以说明,未来新建楼盘的成本降低,房价自然也失去了支撑。



再看个更为悲观点的数据,南方都市报消息:

2024年,是近十年来东莞土拍涉宅地块成交最为惨淡的一年。

去年东莞挂牌5宗涉宅地块,但最终,去年东莞没有一宗普通商品住宅用地顺利出让。

而且,有分析师称:东莞当前去库存压力仍然存在,未来一年重点任务仍然是去库存。所以房企对增量市场会高度谨慎,非必要不拿地。



其次,从新房市场来看,库存不断增加,很多楼盘销售周期拉长。

原本计划半年就卖完的楼盘,如今一年过去了,还有大量待售。

最后,市场需求端出现变化

除了一线市场,三四线观望情绪依旧较浓,加成交下滑。

如百强房企一月销售总额为2350.3亿元,同比下降16.5%。具体到城市,有的新房成交环比下降48.6%;销售面积环比下降51.9%。



02.

追根溯源:房价突变的四大主因

第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大的环境不理想,加之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我们也因此受到影响。

如企业赚钱效应减弱,打工人工资增长受限,购房能力就进一步被削弱。

第二,国内GDP增速下降

GDP增速的下滑,直接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而房子又关联数百产业,行业发展受限,大家的收入减少,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就会受到影响。

如新疆地区2024年建筑钢材房地产需求量在224万吨,较去年同期301万吨下降25.58%,反映出房地产开发建设速度放缓。



第三个:投资预期急转直下

以前买房的逻辑是,只要你敢进场,基本上都不亏,赚多赚少,起码是稳赚不赔!

现在呢?政策变化和大环境冲击,人们的投资意愿骤变。

买房不再稳赚不赔,甚至担心入场即贬值。

于是,投资热情急转而下,投资占比越来越少。

第四个:收入普降、信心缺失

除了担忧买入即贬值以外,很多人因为收入下降,对买房更是失去信心,

害怕买入以后将来工作及收入稳定性差,进而导致陷入断供。

如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比上一年增长了2%,实际到个人,很多人不仅工资没涨甚至面临下降趋势。

没钱,谈什么信心买房?



03.

2025年或面临三大难题

首先,房企债务困境,举步维艰

供需失衡,房子难售,房企又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

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4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4828亿元,而发行规模仅有2158亿元,这中间存在不小的缺口,不少房企无法通过借新还旧覆盖到期债务。

2025年债务到期规模高于2024年,达5257亿元;债务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存在巨大的缺口,难以借新还旧,今年债务规模更大,情况不会比去年更好。

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没啥实力的中小房企不会陷入破产风险。

大型房企同样也因债务问题举步维艰,纷纷压缩人工自救。



其次,金融市场连锁反应。

房子与金融紧密相连。房价跌,银行不良率上升…一连串的反应,更让金融市场不太平。

去年,不少房企因为还不上债,陷入违约。

今年的债务规模更大,情况不会比去年更好。

为避免风险,银行或对房企收紧信贷,这又会加剧企业资金困难,形成负面循环。



最后,房子影响上下产业链增长

房子作为经济支柱,上下关联几十个行业。

建材、家具、装修等等,房子卖不动,这些行业也跟着遭殃。

就业就更不用说。



04.

聪明人都在未雨绸缪

房子跌了,聪明人都在未雨绸缪,理性分析,而不是被市场情绪裹挟。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很聪明,买房之前,先算三笔账:

"家庭收入账"、"月供压力账"、"未来规划账"

月供控制在收入的40%",首付备足4成,留够3年的应急资金

另外,买房他也不冲动,密切关注房地产政策动向,了解市场走势。

不管是市场说的“政策底”、“价格底”,他都不乱动,就是等,等市场销量稳定三个月持续上升,他再入手。

他自认为:买高一点没关系,就怕买在了下跌的半山腰!



另外,他买房,也有目标,只选地段好的次新房,或者核心区域的电梯洋房,

毕竟这些资产未来保值增值潜力更大。

总之,买之前理性思考,实地考察,多做比较。

这样才能在2025年的不确定性加剧的市场浪潮中,不做那盲目接盘侠。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