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更事的年纪,我总以为人情世故是一盘复杂的棋,

想赢实属不易,能作为棋手博弈,就已经算得上是人中龙凤了。

再后来我发现,人情世故其实是一盘菜,

人们既是做菜的,也是吃菜的,

只不过,做菜只能靠自己,

而吃菜的人,往往成分就很复杂了。



人情世故这道菜,好不好做,

看做菜之人的打算。

比如有些人,就图个顺口,

那这道菜只要按照“传统步骤”,简单搞一搞,

做熟了,做的味道还行,

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味道都没有,

那么做出来的菜,不仅自己吃着很下饭,

分享给朋友们吃,朋友们也会一一称赞。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人情世故,

是一道下饭菜,

吃着菜,想吃更多的饭,

是一种不算复杂的满足,

也是一种相对简单和直白的追求。

同样,有些人觉得,菜好不好吃,

下不下饭不重要,

关键是要有更高层级的“卖点”,

比如有些人对人情世故这道菜的理解是,

来往的宾客,吃的是菜里的品味,

说的是话里有话的想法,

以菜会友,以菜论关系,

那么这道菜,就必须得做出一种使命感,

那么想把这个使命感做出来,就要根据某些特定的“需求”进行烹饪,

比如,他想交往的人群,希望这菜一定要华丽,

一定要显得雍容华贵,

所以他在做的时候,就要把菜色做的看起来很高档,

料子可以不好吃,但人家问起来的时候,

你回答的东西,一定要足够高级,

足够“合群”,

然后出餐时,菜有菜的说法,摆盘也要有摆盘的讲究,

这样左一搞右一搞,搞出一个高大上的东西出来,

那么这些人,就会纷纷围过来,

跟菜合影,发个朋友圈,

或者干脆和吃菜的人合影,也发朋友圈,

有些人呢,发完朋友圈,可能菜不会动一口,

但“效果”做到了,那么这个朋友也算是认识了,

还有些人,利用“共同的品味”,

接着聊菜的机会,说点菜品之外的事情,

你能把这么个简单的菜搞成这样,

那么我们不如再搞搞别的?

这一来二去的,一道菜,品味白样人生,

一圈子看下来,这菜其实真正没动几口,

但做菜之人的目的达到了,

菜品本身,反而倒成了“累赘”。

虽然都是动嘴,

但是前者动嘴,是真吃菜,

菜是越吃越有味,饭是越吃月满足,

但后者也是动嘴,

只不过,是以菜会友,以菜论道,

友会的好,道论的好,

那么后面的问题,大多不是问题,

至于菜本身该如何处置呢?

也许只是一个看起来,

微不足道的“小问题”。



简单的东西,能下饭就能满足,

而复杂的存在,

菜品本身,就只是说辞而已。

所以越是娴熟地操控人情世故,

就越深陷于规则本身的“色香味意形”,

可以拿色泽说事,大事小事皆可说,

可以用香不香,大做文章,

可以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说法,

可以借“形还是不行”成为说辞的标准,

这道人情世故的菜,是一口都没动,

但这些色香味意形所点缀期间的种种,

既是手段,也成了把柄:

有些东西,一开始弄的太复杂,

那么必然就需要承担复杂的代价,

而对于简单的下饭菜而言,

多吃点饭,吃的舒服吃的快乐,

便是唯一合格的标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