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传银 方日威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原编者按:特殊的历史时期,往往会发生特别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试想,一个餐厅专做“红薯”文章,谁不刮目相看呢?

九江红薯餐厅位于大中路中段张官巷、大轮码头附近,与九江第一百货商场毗邻。这是九江市饮食行业一家具有特色的餐厅。专门以红薯为主食,品种繁多,花色齐全,堪称物美价廉、名副其实的大众化贫民餐厅,深受着九江城乡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喜爱与赞赏。名声四播,远近皆知。



九江红薯餐厅是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特殊措施下创办的一家特殊餐厅。那是1959年至1961年期间,正是我国各地区连续遭受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又是原苏联背信弃义、撤走援建专家、催逼还债的艰难时候。国民经济处于青黄不接,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物资供应极度紧缺。当时政府不得不实行按人定量供应政策。成年人供应粮食,月定量只24斤左右,肉半斤,油3两,糖3两,豆腐3块,布票1尺8寸。市场上的黑市萝卜竟卖到30元一担,相当于一个普通干部一个月的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搞活市场经济,解决人们生活中的供应严重不足,又解决一些有钱人买不到东西的问题,经上级主管部门决定,批准浔庐餐厅为高价餐厅(也叫议价餐厅) 。一时间浔庐餐厅的生意火爆,虽然糖醋桂鱼需要30元钱一盘,也还有人吃。特别是5元钱一顿饭的包餐,更是招来大批顾客。5元钱有饭有菜还尝荤,饭不限量尽吃。当时餐厅的月收入高达40万元,几乎占全市饮食业收入的全部。



但是,这样的高价餐厅,广大的贫民百姓是去不了的。当时人们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一个23级(总共有30级)的国家干部,月工资仅33.50元,就是中级17级的国家领导干部,月工资也只80元左右,有钱的人并不多。80元工资水平的人到浔庐餐厅也吃不了几天。虽然说5元钱吃一餐的人多,也只不过是一时的。人们抱着好奇、尝新、开荤而去的,尝了一次、二次,第三次就不会去了。

当时的生活水平,5元钱可要供全家人几天的生活。那时的猪肉价格,每斤0.78元,5元钱可买6斤猪肉。高价糖醋桂鱼30元一盘,相当于平价桂鱼的十多倍。同时,外流人口到九江来的很多,特别是湖北、安徽的流民涌入九江,又增加了九江物资供应的压力,车站、码头、餐厅显得特别拥挤,社会治安也相当混乱,特别是在吃的方面,有时竞为排队插队而引起纠纷,大打出手的事常有发生。

1960年有关部门已指示下属部门,着手解决广大民众的吃饭问题。1961年九江地区商业处责成九江饮食服务公司,下决心创办民众餐厅。民众餐厅是大众化的,既要民众吃的饱,又要吃的好,还要花钱少。市饮食服务公司的领导经过认真的研究,决定筹办具有九江饮食特色的红薯餐厅。决定确定之后,迅速行动,当年将创办红薯餐厅的任务,落到全国财贸系统先进单位九江旅社的书记兼经理的李全广身上。李全广是全国财贸系统的先进工作者。饮食服务公司将红薯餐厅作为九江旅社的一个下属单位,交由李全广操办。李全广又把财贸系统的先进工作者,绿野村餐厅门市部主任万先根调来红薯餐厅任经理,做自己的得力助手(当时绿野村也是九江旅社的下属单位),万先根也乐意地到了红薯餐厅工作。



红薯餐厅在李全广、万先根的领导与精心管理下,很快开张营业,专做红薯专一文章,对外不炒菜,其品种有炸红薯丝、炸红薯丁,炸红薯片、煮红薯、煮红薯饼、蒸红薯条、红薯稀饭、红薯拔丝、红薯馒头等数十种。价格便宜、公道,一盘红薯丁一两粮票0.20元,一个馒头0.05元,又大又香又甜,一个馒头够一个人吃饱。很受民众欢迎。

有的人在红薯餐厅吃了第一次,尝到了甜头,把红薯餐厅当作改善生活的餐厅以后经常去,成为餐厅的常客。人们听说九江有家红薯餐厅,都曾慕名而去。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四面八方的人赶到红薯餐厅观光就餐。就是临近的湖北黄梅人、安徽宿松人也过江赶到红薯餐厅吃红薯饭。红薯餐厅一开张,生意很好,到后来的生意更好,每天天亮,就有一大早来到餐厅排队,当时售票地设在餐厅后门第一百货商场旁边的一个巷子里,人们在餐厅后门排队,队伍排得长长的,人头攒动。在人头上接钱,购好票 绕过巷子,到门店取货。有坐店的,也有拿走的,在店里用餐的,楼上楼下座无虚席。

后来,浔庐餐厅二厅看到红薯餐厅生意这么好,也做起了红薯餐厅相同的红薯产品,供应市民,生意同样相当火爆。



九江红薯餐厅,为改善九江人民的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人民生活有了好转,人民对红薯餐厅提出了更高要求,由只要填饱肚子,转变要有口味。故红薯餐厅又开办了炒菜的业务,接待办酒席。将红薯餐厅先后更名为五一餐厅又开办了炒菜的业务,接待办酒席。人们仍源源不断的来餐厅就餐和办酒席,他们是冲着红薯餐厅的大名而来的。当时有件事值得赞扬的,就是全国劳模李全广为了给红薯餐厅解决原材料问题,将九江旅社的职工分期分批抽调到九江旅社在乡下开办的养殖场劳动,养鸡、养猪、种红薯,既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又解决了红薯餐厅的粮食、猪肉、禽蛋等原料困难。至今人们还常常在茶余饭后念念不忘地谈起红薯餐厅!

【编后记】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生动,但不可忽视的是,红薯餐厅只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注定会很快消逝。记录这一段历史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应对其美化。当这座城市的居民,甚至周边的湖北、安徽人,都排长队涌向红薯餐厅时,我看到的是一种悲哀。

顺便提一下,我成年以后便再也不碰红薯,每次看到这种食物都会产生一种排斥感。根据我了解,很多和我同龄,甚至年长的人也有类似的感受。您知道为什么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