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 岁。

时代英雄,国之脊梁。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师生曾通过华园讲坛、线上报告会、科学家精神展览等形式,多次详细了解黄旭华院士的爱国情怀和科研事迹, 更加坚定了以黄旭华院士等老一辈教育 科研工作者为楷模,不断弘扬 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顾黄旭华院士与华园的故事,重温他带给华南理工师生的感动和鼓励。


报告会现场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的誓言,我们此生无悔!”

2015年5月26日,华南理工大学“华园讲坛”第13讲在五山校区举行,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做客华园,作了题为《此生无悔——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历程》的报告。学校机关部处管理干部、青年师生代表6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

报告会上,已90高龄的黄旭华院士以奋斗、求实、献身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情怀,与华南理工大学师生们回顾了当年参与中国首艘核潜艇的研发工作经历。


黄旭华院士作报告

从零起步 自力更生造出中国核潜艇

1958年,时任中央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国家提出研发核潜艇的计划,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谈何容易。“最困难的还是国内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当接到命令要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说道。

没有知识只能从头开始学。由于当时相关资料很少,很多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但是国外的信息真假难辨,“所以我们都要带上三副‘镜子’,先用‘放大镜’找线索,有了线索就用‘显微镜’仔细看,遇到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就用‘照妖镜’来甄别。”黄老先生打趣道。

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用了8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

亲自下水 成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一人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作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在动员大会上说:“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我们要唱 ‘雄赳赳,气昂昂’!”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

但是妻子会同意他的决定吗?“你是总设计师,你必须下去,必须对这一百多名官兵的生命负责!”夫人李世英的话打消了黄旭华的后顾之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潜艇最后的测试工作。就这样,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面积的核潜艇艇壳,就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赫赫而无名 为国“人间蒸发”30年

1957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感叹道,没想到这一来就“人间蒸发”了30年。

从接收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从1958年至1987年近30年间,他从未回过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里人,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家里人包括母亲都颇有怨言。直到1987年,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出来后,尽管没有透露黄旭华的名字,但高龄的母亲还是通过内文中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才知道了儿子的事情。

“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黄旭华说到动情处,不禁激动哽咽。现场师生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他的敬意。

报告会后,黄旭华院士还和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生代表交流。他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勉励国防生。他说:“国防事业艰巨,要做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希望你们学好知识、锻炼体魄,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2018年10月15日下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黄旭华等三位院士围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华南理工大学组织全校师生近3000人,分别采用各校区统一观看、学院班级集体观看、实验室团体观看、个人自行网络观看等多种形式收看了报告会。


华南理工师生在线聆听黄旭华院士作报告

在《使命 责任 担当》为题的报告中,黄旭华院士结合自身经历生动地阐释了一位科技工作者奋斗、求实、献身的爱国精神和道德情怀。他指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家无从谈起。他告诫新时代青年学者仍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十六字核潜艇精神,只争朝夕,奋勇拼搏。

会后,学校老师、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报告会内容精彩、形式创新、案例生动、教育意义深刻。


师生自行观看报告会

化学与化工学院青年教师曾建皇说道:“作为科研工作者和老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将时刻牢记院士们的教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奖掖后学。”广州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硕士生王智厚表示:“现场了解到黄院士三十年未进家门,一心为国铸重剑,内心真的很震撼。我一定会始终牢记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全身心致力于突破性技术的研究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汪倩说道:“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一定以家国情怀为动力、以思辨思维为方法、以科学家精神为规范,确保每一次科学实验的规范、每一组科研数据的真实。”数学学院本科生陈帅锜表示:“越是创新的时代,越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刻苦与努力,越需要注重科研品德遵规而行,越需要立德修身、至诚报国的精神品格。”


学生观看展览

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2024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为进一步推进学术华工建设,正式启动了“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广东巡展活动,并同步揭牌初心·华南理工大学校史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其中,在主题为“高攀精神火炬 矢志接力奋斗”的展览部分,展示了黄旭华院士等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科技工作者风采,介绍了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弘扬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家精神。 华南理工大学广大师生观看展览,深入感知科学家精神,立志在新时代接续奋斗、报效国家。

华南理工师生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新华社 华工新闻网

微信编辑:司小平 孙彦东

初审:鲍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