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市上,或许你曾见过形态奇特的魔帝兜兰和硕大的肉饼兜兰。它们虽不及蝴蝶兰、大花蕙兰般广受青睐,却也凭借独特的造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花市中的这些兜兰多是多代杂交育种后的园艺品种,而他们的祖先,有不少隐匿在我国西南方的深山老林中。
去年国庆假期,我们目标明确地直奔中越边境,去探访原生兜兰中娇俏的一员——海伦兜兰(Paphiopedilum helenae)。
晨曦微露,我们驱车驶向边陲村落。随着目的地的接近,公路越发的空旷,两侧的田野交错铺展,方正的水稻田、甘蔗地、象草丛在晨风中泛起层层涟漪,远方是如翠玉般起伏的喀斯特峰丛,而我们的目标,就栖身在这峭壁之上。在村中与向导李哥会合后,我们正式踏上这场远离人潮的访花之旅。
与山脚下慵懒的牛群告别,沿崎岖小径前行,首先在路边岩壁上发现贴伏而生的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紫色小花寂然开放,宛如隐世精灵。西南的石灰岩山也是苦苣苔科植物的天堂,遗憾的是此处只有两种正值花期,另一种是同属的长梗吊石苣苔(Lysionotus longipedunculatus),叶片更为宽大,而花朵却更娇小玲珑。
吊石苣苔
长梗吊石苣苔
沿着护林员的巡护步道闯入一个潮湿而幽深的世界,亚热带石灰岩常绿阔叶林过滤了大部分阳光,爬树龙(Rhaphidophora decursiva)的藤蔓盘绕纠结,空气也仿佛被浓密的水汽浸润得厚重起来,凤仙花三姐妹在雾霭中次第展露芳容。石缝间,一抹浓艳的紫摇曳生姿——是龙州凤仙花(Impatiens morsei)。它纤巧的唇瓣如少女裙摆,侧面看又如尾鳍飘逸的金鱼,在晨风中微微颤动,尽显婉约之姿。
龙州凤仙花
龙州凤仙花侧面观
再往前行,林下的碎石间,一片文山凤仙花(Impatiens wenshanensis)悄然盛开,细长的花距弯曲如勾,花内鲜红的脉络宛如跳跃的火焰,透出几分热烈。
文山凤仙花
翻过一道坡,一簇簇橙黄的棒凤仙花(Impatiens clavigera)在斑驳光影间熠熠生辉,与前两者相比,棒凤仙花植株高大挺拔,可达两米;花距短小而卷曲,似小猪尾巴。
棒凤仙花
比人高的凤仙花实属罕见
所谓芝兰生幽谷,沿途随处可见石豆兰、石仙桃等兰科成员,可惜正在开花的种类不多,只有几丛中越鹤顶兰(Phaius tonkinensis)亭亭玉立,洁白的花瓣似蝶翼微展,唇瓣的紫红色逐渐过渡为橙黄色,是时间在花朵上流转的痕迹。
中越鹤顶兰
中越鹤顶兰
两个多小时的跋涉后,接近山脊,地势骤然嶙峋,土步道消失,脚下只余乱石堆,喀斯特地貌逐渐展现出最原始的风貌——裸露的岩石沟壑纵横,苔藓和蕨类在缝隙中顽强生长,藤本植物如游龙般攀附岩面,附生兰自然也不少,长臂卷瓣兰(Bulbophyllum longibrachiatum)含苞待放,流苏贝母兰(Coelogyne fimbriata)则正值盛花,暗黑系的唇瓣透出几分野性的妩媚。
乱石堆
长臂卷瓣兰
流苏贝母兰
穿越了乱石堆,一片险峻的石灰岩壁赫然在前,“看,就在那里!”,顺着李哥的指引望去,几点鲜亮的金黄镶嵌其上;攀上垂直的岩壁,海伦兜兰终于近在咫尺。
海伦兜兰及其生境
海伦兜兰
它静静地生长于陡峭岩壁之上,花朵小巧却艳丽,金黄的上萼片宛若微光中的琥珀,温润而耀眼,花瓣微微展开,如张开双臂,退化雄蕊上的疣状突起又似独眼,而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兜兰属标志性的囊兜状唇瓣,仿佛鼓鼓囊囊的小肚子。乍看之下,竟有几分《神偷奶爸》中小黄人斯图尔特的既视感,在冷峻岩壁上透出几分俏皮的生机。
海伦兜兰
海伦兜兰
海伦兜兰全株示意图
海伦兜兰不仅可以在外形上cos小黄人,在生存策略上也如小黄人般贯彻反派作风。许多人会误以为兜兰是和猪笼草类似的食虫植物,但这些兜子并不致命,只是会困住目标昆虫为他们传粉;欺骗性传粉是兜兰属物种的一大特点,他们不会为传粉者提供任何报酬,是不是像极了黑心老板?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是多数兜兰的传粉者,研究表明,海伦兜兰的近缘种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利用退化雄蕊及其上疣状突起的反射光谱特征,模拟成年食蚜蝇偏好的食物(黄绿色花粉)颜色,引诱它们误以为这里有食物可取。而海伦兜兰拥有和小叶兜兰极为近似的退化雄蕊,合理推测海伦兜兰也使用同样的食源性欺骗传粉方式。
小叶兜兰退化雄蕊
海伦兜兰退化雄蕊
当食蚜蝇被花朵吸引,由于疣状突起的反射率更高,他们倾向于降落在此,十分光滑的突起导致食蚜蝇失足落于唇瓣囊中;而唇瓣内壁光滑,只有囊底带毛,为食蚜蝇指引特定的单行道出口,在挣扎出逃过程中,食蚜蝇会依次触碰到合蕊柱上的柱头和花药,从花药沾上花粉块的它会在误闯下一朵兜兰时完成传粉。
海伦兜兰唇瓣纵剖
传粉昆虫花内行进路径示意
当然并非所有以食蚜蝇为传粉昆虫的兜兰都采用这种方式,产卵地欺骗是另一种主流,例如紫纹兜兰(Paphiopedilum purpuratum)的花瓣基部会有密集的黑色小疣点来模拟蚜虫种群,令雌性食蚜蝇误以为该处是适宜幼虫(以蚜虫为食)生长的位置而被吸引,随后落入囊袋中完成传粉。
紫纹兜兰花瓣基部的黑色疣点
纵使拥有高明的传粉策略,海伦兜兰的存续仍不乐观。由于昆虫受骗后多会离开这片区域,他们实际的坐果率并不高;授粉成功后种子数量虽多,但自然萌发率极低;而他们的生境多为岩石缝隙中,腐殖质稀少,保水性差,使原本就缓慢的生长雪上加霜。
贫瘠岩壁上的植株,许多根都裸露在岩壁上
如此囿于深谷的海伦兜兰于1996年才在越南高平省被采集发表,在2005年于我国广西被发现,分布狭窄,但因其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育种潜力遭到了疯狂的采挖,这似乎是所有高颜值兰科植物的宿命。所幸现今兜兰的无菌播种技术日益成熟,一些兜兰的人工繁殖野化回归也颇有成效(如上文提到的紫纹兜兰),还能为其续一线生机。
但仍不建议在网络上购买来路不明的海伦兜兰和其它原生种兜兰。虽然目前中国保护力度较高,将兜兰属整属(除少数种)均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管理,但仍有大量不法商家销售东南亚采挖的走私兜兰。
返程途中,我翻看着相机中的兜兰照片,它们藏身于噶斯特丛林之中,不热衷于被人类发现;我们也只是以朝圣者的虔诚,记录下它的存在。唯愿这抹金黄的微笑,能继续在群山之间悄然绽放,期待再次相见的那一天。
作者:十九
绘图:十九
摄影:十九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