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谁要是乱动一片叶子,我的心都能碎掉。”
四川省林业厅野保站副调研员隆庭伦谈及一种消失了将近40年的植物时,满是心疼与珍视。
上世纪的80年代初,年幼的隆庭伦还在上大学,那个时候他就通过偶然的一次机会知道了这种植物。
就在他对这种植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不知道,当时四川业内的一些专家还在跋山涉水寻找它们。
他们将大山里里外外都翻了一遍,但凡是脚能到的地方都去了,但就是找不到它的身影。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植物如此稀有?
后面专家们又是怎么找到它的呢?
«——【·神奇的植物·】——»
1963 年的时候,在中科院任职的院士王文采恰好来到雅安市天全县二郎山的团牛坪一片考察。
这里有着人们很少涉足的山林,生态环境相当不错,很适合做各类植物的避难所。
很快,王文采就在一处溪边陡崖的石头上面,发现了一种之前从来没见过的植物。
它的根扎得很浅,深入土壤还不到两厘米,十分神奇。
王文采立刻被它吸引,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这株植物---它的叶子很薄,长约40厘米,呈狭披针形,向两端逐渐变狭,顶部羽裂渐尖头,就像一把精心雕琢的绿色羽扇。
而且非常特别的是,这种草只有一片叶子,在羽片上还长着孢子囊,里面放着用来繁衍后代的孢子。
王文采发觉,这玩意的生存时间估计比大熊猫还要久一些。
后来经过研究之后发现,王文采找到的植物确实是一种之前没有被命名过的新物种,于是它被命名为光叶蕨。
后面也被称为“二郎山神草”。
然而,人们没想到,光叶蕨的种群数量实在是太低了,自1963年被发现后,在后面将近40年的时间里面人们都没有再发现它们。
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恰好在大规模地采伐一些森林。
就是在这段时间,光叶蕨也神奇地消失了。
后面专家学者花了很多时间、想了很多办法想要重新找到这种植物,但最后都一无所获。
1992 年,《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正式出版,光叶蕨在里面被列为濒临绝灭植物。
人们开始无奈地猜测----这种犹如昙花一现的植物很可能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
然后就在人们几乎要对光叶蕨的再次出现失去希望时,21世纪初,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专家邢公侠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再次在二郎山这个地方与光叶蕨相遇。
此时距离人们第一次发现这些光叶蕨,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的时间。
邢公侠的这一发现,无疑为光叶蕨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
它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这种珍稀植物依然存在,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
光叶蕨属于光叶厥属植物,它的叶子十分独特,近生且叶柄基部褐色,稍微膨大,近光滑,给人一种精致而又脆弱的感觉。
光叶蕨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专家们发现它的地方在海拔 2450 米左右的林下阴湿处,这里的环境常年潮湿多雾,雨水充沛,日照却很少。
所以目前它们也就只分布在二郎山这个地方。
二郎山这里降雨量非常充足,基本上地面一天到晚都是湿漉漉的,这正是光叶蕨特别喜欢的。
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就算是在国内也非常少,所以想要让光叶蕨生活在其他地方也比较困难。
当然,这些结论都是按照光叶蕨生长地方的环境来说的,因为它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想要实验能不能生活在其他地方还不大现实。
光叶蕨不仅在外观和生长环境上独特,它在植物学研究领域还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介于蹄盖蕨属和冷蕨属之间,通过对光叶蕨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蕨类植物的进化历程,揭示植物界的奥秘。
光叶蕨濒危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就是咱们上面提到的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太过严苛。
除此之外,光叶蕨自身繁衍后代的能力也不怎么样。
首先它的数量本身就稀少,而且一棵植株上面也就长一个叶子,所以能产生的把孢子数量也是有限的。
野生的光叶蕨主要依靠孢子繁殖,在每年的五六月份会长出孢子囊,9月底孢子囊成熟后会自动炸开,这样就能将孢子散落出去。
但这些孢子却也不怎么给力,因为它们就算是接触到了土壤也很难萌发。
所以想要光叶蕨生长出来,不光是生存环境需要严格适宜,还得有足够数量的孢子。
它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局部环境,想要迁移到别的环境又不是不可能。
一旦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如气温、湿度、土壤酸碱度等因素的变化,光叶蕨就很可能无法适应,从而面临生存危机。
2013年,四川启动了极小种群保护与拯救行动,光叶蕨作为第一批北欧纳入进去的植物,成为了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天全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昂州河国有林场作业区、二郎山国有林场团牛坪和鸳鸯岩开展光叶蕨极小种群实地踏查活动,详细了解光叶蕨的生存现状和生存环境,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而在人工繁育方面,四川农业大学陈小红副教授及其团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5 年起,他们就开始着手进行实验,到2018年的时候,团队已经初步完成了光叶蕨濒危机制的研究。
他们认为一直“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其成熟后掉落到土壤,可生长成新的植株。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20年7月,研究团队通过对照试验找到了人工繁育各阶段的技术要求,并通过人工培植获得了植株,初步建立起光叶蕨人工种群。
这一突破为光叶蕨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其他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经过几年的研究保护,光叶蕨的数量已经从原来的58棵增加到了160棵,相信往后它们的种群数量还能越来越多。
参考:
川观新闻《寻危记② I 四川专家倾力拯救“二郎山神草”光叶蕨!有人为其追踪30年》201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