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当代学者阐发的学识智慧
跟着汪涌豪教授领悟《老子》里的玄妙之道
基本信息
书 名:老子百句(口袋本)
作 者:汪涌豪 著
丛 书 名: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主 编:陈引驰
书 号:978-7-101-16932-4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定 价:49.00元
开 本:32开
装 帧:平装带护封
字 数:120千字
页 码:299
CIP 分类:B223.1-49
主 题 词:《道德经》-研究
上架建议
传统文化/国学/素质教育/畅销书
编辑推荐
1.中国人必知的经典名句。人生在世,中国人常感到“祸福相依”“无为而无不为”,追求“致虚守静”“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这些熟悉的经典名句和智慧表达,都出自《老子》这部道家经典。
2.当代学者阐发的经典智慧。汪涌豪教授以立足当代的问题意识,小切口引导式地巧妙精编四十四个专题,涵盖《老子》有关道德、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思想;以小故事、小哲理譬喻说理,既立足原典又征引广泛,既阐释通俗又富于思辨。阅《老子百句》,可一窥圣人治学治事的内在驱策与具体方法,从经典智慧中参悟人生真谛。
3.了解《老子》的入门引领之作。所选《老子》金句有今本、帛书本、郭店本等多版原文参详比对,重难点字词注音注释随附,系统有致,层级清晰,目标明确:精选文句提供入门精粹,详尽注释扫清阅读障碍,义理阐释透析《老子》本义;旁征博引拓宽知识维度,深入解读提供进阶训练,现实关照体现人文关怀。
4.开本小巧,时尚便携;双色精印,查阅便捷。小32开精巧雅致,突出阅读便捷性与时尚感,蓝、红二色交替,以对开呈现每个篇目,插图镶嵌其中,多方位打造老子思想审美意境;增加了两种百句索引,学习阅读查询迅速,诵读记忆便捷。意在把书本读薄,让经典长存。
5.跟名家共读经典。封底和后勒口分别附有喜马拉雅中华聚珍音频课和“中华经典共读会”二维码,扫码进入,即可跟着名校名师一起学习中华传统经典。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百句”和“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当代各领域名家、大家讲读中华经典的“大家小书”。“中华经典百句”,选取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纵横古今、贯通中西地进行讲解和阐发,导引读者轻松自由地汲取中华经典的文化菁华,建构立身处世的精神世界。
老子西出函关,身后留下“五千言”,同时留下了道家和对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的深刻影响。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从《老子》中甄选精华百句,带领我们探索这位先秦哲人“无为而无不为”“致虚守静”的精神世界,体悟其中蕴含的玄妙之道。
作者简介
汪涌豪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研究,兼及当代文化与文艺批评。
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等17种,主编有《中国诗学》等6种。曾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 录
引言 箴言的拯救
玄的意味
眼睛重要乎?肚子重要乎?
后进者的私心
向水学习
全身的良方
窥破那扇门
无用即大用
所谓爱
读书人的肖像
大静之境
我可以不信你
快别宣传啦
反智的哲人
人生识字忧患始
我是这样地站在那里
叫你别取巧
能屈反伸
我不跟你争
为政当避急暴
母之可恋
我不如婴儿
幽眇之谷
看那块木坯
你打他还何时了
兵器这东西
认识你自己
欲望的旗帜
我非礼
道:未尝不是笑话
学会做减法
难道多藏是为了厚亡
你能走多远
少说或者不说
祸福相依
厨师的哲学
怎样做大国
奈何功败总垂成
吉祥三宝
古来圣贤皆寂寞
勇于敢和勇于不敢
别吓唬百姓
人道哪有天道好
理想国
施者乐于受者
索引
后记
精彩章节
读书人的肖像
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③;
犹兮若畏四邻④;
俨兮其若客⑤;
涣兮其若释⑥;
敦兮其若朴;
混兮其若浊;
旷兮其若谷。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⑦。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⑧。
(第十五章)
①善为士者:王弼本“士”,帛书乙本作“道”,但验之郭店简本(甲组),正作“士”,似“士”字更近古义。
②玄通:深沉精微而通达。郭店简本及帛书乙本作“玄达”。
③豫兮:迟疑慎重的样子。
④犹兮:警觉戒惕的样子。“犹”,简本及帛书乙本作“猷”。
⑤俨兮:端重庄严的样子。“客”,王本作“容”,河上公本、景龙本、傅奕本均作“客”,简本及帛书本正同,似形近而误。
⑥涣兮:涣散的样子。王弼本“涣兮若冰之将释”,帛书本作“涣呵其若凌泽”。“凌”“冰”同义。简本此句释文作“涣兮其若释”,无“冰”字,今据简本改。
⑦盈:满。此句郭店简本作“不欲尚呈”。
⑧蔽:敝。“蔽而新成”,王弼本作“蔽不新成”。“而”“不”两字篆文形近,故误。
如何界定和了解读书人,对圈外人来说始终是一个难题。在读书人看来,一切与自己相关的方面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并且表现得十分自然,但别人不这么看,他们的想法多着呢。于是如果你顺适他们,很容易是呆;你远离他们,很容易是狂。以至于后来,许多读书人都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自处了。因此,这个世界,问“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就数读书人最多。
可能老子也知道对读书人下定义大不容易,所以多方设喻,颇费了心思。这样当回事儿,以后只见于他论说自我与道那两处。他的判断是,古代善于行道之士,大多有玄妙莫测的通达,有非一般人可以度识的程量。由于这种通达与程量不易测识,因此从整体上说,读书人是什么也就不大好说了。
如果硬要说,大概就是上面这样的,既谨小慎微地因任自然,不执于有,又抱朴无文,不求盈满。其和光同尘,宽大能容,更是可称难得。请注意,这里因任自然之动静,守护本真之朴厚,容纳万有之谦下,不主盈满而常新,等等,都是老子再三强调的品德。他把这些品德都堆垒到行道之士的身上,可以说既是在定义人,也是在定义道。
其中对读书人犹豫踌躇的描述更值得人玩味。依照《说文》的解释,“犹”和“豫”两字均是兽名,此二兽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与之相似,故谓之犹豫。想来,那会儿读书人中有许多失了身份,仰禄而生。由于不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傲,所以战战兢兢,甚至仰人鼻息,也就是不得不如此的选择了。
不久就到了战国,其时天下纷乱,“邦无定交”成为习尚,这批“学以居位”的士自然就再“无定主”了。他们恃才驰骤,仅以一肚皮学问平交公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并“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俨然立于潮头,成为那场社会变局不可或缺的玩主。此时,犹豫踌躇不免易为“合则留不合则去”的轻躁与功利。他们还恭敬敦厚吗?还谨小慎微吗?那真是天晓得的事情了!
大静之境
致虚极①,守静笃②。
万物并作③,吾以观复④。
夫物芸芸⑤,各复归其根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⑨。
(第四十五章)
①致:推致。虚:形容心灵空明不带成见。极:极度、顶点。
②笃:意同“极”。
③并作:竞相生长。
④复:返,指万物的往复循环。
⑤夫:郭店本、帛书本、北大本作“天”。芸芸:原指草木的繁盛,此指众多。
⑥归其根:归返其原初的本始。
⑦静曰:王弼本及河上公本作“是谓”,今据景龙本、敦煌本、傅奕本及诸古本改。复命:复归本性与本真。
⑧常:万物变化运动的永恒规律。
⑨正:长也。君长。
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最容易听到自然界细微的声音。譬如风招摇树叶的声音,雨敲打屋檐的声音,花瓣转落砌石的声音。但是,纵使周遭静寂无声,我们未必听得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可是滚滚红尘,嘈杂的市声,没有听到自己的声音,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很不安心的事情。今人中有些是如此,古人中更多是如此。因此,在物质的层面上,今人总是感叹不断要面对新问题,小而言之,许多人不会用电脑,有些人甚至不会用手机。但精神层面的情况则异于是,一切的问题似乎都是旧的,都早就存在了,只不过对有些人来说,他刚刚感受到而已。那替你先感受到并作出很好回答的,是老子。
老子说,人应该保持自己内心的空静,固守纯一天然的清净。唯有如此,才能在观物时把握到万事万物的本真。又说,天底下芸芸万物,各须回归自己的本性,这个本性就在其起始的根处。人也如此,只有反本而虚静,才能回归自己的本心。佛教管这个叫“自性”。然后就能够认识往复永恒的规律,就有了理智的清明,不容易因轻举妄动而闹出不可收拾的事情了。
与此相对的是“躁”,它的毛病在虚热失重,是为轻躁、狂躁,又容易让人失去应有的平静与清明,变得心神不宁,是谓烦躁。所以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即清净可以为一切躁之主。他还特别提出,圣人治理天下尤须注意这一点,用人兴事,都不要轻率,同时不要躁动,这种轻率与躁动都是人欲望弥盛且不善控制的表现。只有自己做到虚静无欲,天下才会太平。此所谓“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这里所引“清静为天下正”的意思。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子的致虚守静并不是要大家绝物离人,而是指不让外物扰乱人的本心,如同静水深流,在安静中,你的沉思才能疏浚你思想的河床。为了能做到这一点,他建议采取的姿态是:守雌、居下、贵柔、尚让。他举例说:“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第六十一章)你看那些雌性的鸟兽,似乎无知无识,但却懂得守静而处下的道理,因此常能让雄性同伴低头服输。言下之意,人还能不如那些鸟兽吗?
或说,天下纷纷扰扰,问题层出不穷,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比谋食、赚钱、追女朋友要难许多。此言诚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谨记,一切的高人,手段高都在形而下,姿态高更透着假,若能神闲气定,安静下来,那才是真高。或以为,我等中人,看来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了。其实在静这一件事情上,真的是大小浅深各以类触的,每个人可以有各自的体会。只要你想安静,能静一秒,就是一秒的长进。善于行道之人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并慢慢地使一切澄清。我等中人,就试着多花一点功夫吧。
因为,你所急着想要的一切,都只有等你静下来以后才有可能向你走来。更不要说,天地间一切真滋味,唯有静者才尝得出;人世间一切真机括,唯有静者才看得透了。
这就是老子向人揭出的大静之境。它既足以观物,又可用以养身。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从里往外透着智慧。用西哲罗素的说法,那是一种“静思的智慧”,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德。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版式图5
版式图6
版式图7
版式图8
实 拍 图
实拍图1
实拍图2
实拍图3
实拍图4
实拍图5
实拍图6
实拍图7
实拍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