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的时间春节就过去了。而在春节后的第一个节假日就是清明节了,这也是很多人比较关注的。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在每年的公历4月4至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清明节气便如期而至。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而在民间关于清明节,流传着“早清明,热死老牛;晚清明,六月穿袄”这样一句老话,今年的清明节是哪天,又是早还是晚呢?我们不妨提前来了解下!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明节。对于清明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其形成与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密切相关。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节气,标志着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便是很好的体现。
后来,又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部分习俗,才逐渐演变成今天以祭祖扫墓和踏青郊游为主要活动的清明节。
其中,扫墓祭祖的习俗早在周代就已出现,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后人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而踏青郊游则可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的春季祭祀习俗,人们在此时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清明节的习俗也变得丰富多彩。除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这两大核心习俗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活动。
荡秋千是古代年轻女性喜爱的活动,最初用树桠枝和彩带制成,后来演变成绳索加踏板的形式;蹴鞠是用脚踢球,相传由黄帝发明,最初用于训练士兵,后来成为清明节的娱乐活动之一;
至于放风筝这个习俗,则不只是游艺,古人认为可以放走秽气,人们将灾病写在纸鸢上,剪断风筝线让其飘逝;
还有清明节植树的习俗,这是因为清明时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也有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 。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俗语,其中“早清明,热死老牛;晚清明,六月穿袄”就十分有趣。这里的“早”与“晚”,指的是清明节在农历中的时间。
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初,甚至是在农历二月份,那么就是“早清明”;如果清明节在三月末或者更晚,那就是“晚清明” 。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早清明预示着天气会很快炎热起来,甚至能热死老牛,这是夸张的说法,预示着后面天气热的早,并且在入夏后还比较的炎热;
而晚清明则意味着天气回暖缓慢,到了农历六月可能还需要穿棉袄,即这一年的夏季热的迟,甚至可能夏季不太热。
虽然说法有些夸张,但它反映了古人根据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清明节与后续天气变化的关联。
那么,今年的清明节是早还是晚呢?2025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按照上述说法,属于“早清明”。
按照古人的经验,今年或许会较快进入炎热天气,后续的谷雨和立夏也可能较早到来,夏天的气温相对更高。
不过,现代气象科学更为复杂和精准,天气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句俗语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体现,让我们在感受节气魅力的同时,也对古人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心生敬佩。
而且说到清明节,还有一句俗语,说的是“早清明,晚十一”,指的是清明节祭祖,要适当的提前,而十月初一寒衣节祭祖,就可以晚一点。
当时小编也不知这是为什么,后来大人说是和古人“春捂秋冻”的文化有关,清明节早点祭祖,这样烧了纸钱逝去的亲人能买点衣服穿。
而十一寒衣节晚一点祭祖,这样祖先也不会怪罪,你家乡有这些说法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