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很多人都说没有年味了,但实际上,年味一直都在,只是每一代人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年龄的增长,身份角色的改变,感受不同才会有这种感叹而已。
像在桂平,现在过年的传统和以前就大不相同了。
春节,又称过年,是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按以前的说法,一般从腊月廿三小年晚算起,就开始进入过年时间了。
这一天最重要的,就是清理灶台,因为民间传说中,这天是灶君上天“述职”的日子,正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清理好灶台,把旧的代表灶君那张“定福灶君纸”撕下烧掉,并且会有一个简单的祭灶君仪式。
直到除夕晚上,才会重新贴上新的一张“定福灶君纸”,纸上一般也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奏好事,下地降祯祥”之类的吉祥话语。也正是如此,一般如果有计划改造灶台,或是重新建灶台的人家,一般都在腊月廿三到除夕这几天完成。
接下来几天,都是在各种准备,买过年用的,吃的,如春联,红包,香烛,鞭炮之类,有计划包粽子,或是整地方传统过年小吃的,都要备好用料了,总之,年前这几天都是有不少的事情要做的。
除夕这天事情更多了,贴春联,清理神龕,备好祭礼要用的“三牲”,酒茶等等,以进行除夕祭祀,还有请灶君归位的祭礼(桂平南区有些乡村是初二请灶君归位)。正常来说,这样的祭礼会持续几天,如在家里正堂神位前,会摆上果饼,肉食酒茶,一直到初二或初四开年才会撤下来。
一般来说,除夕的祭祀遵循“年三夜四”的时辰规则,即是小年夜腊月廿三在下午三点进行,除夕则是在下午四点进行,祭完祖先就可以组织进行年夜饭了。年夜饭一般比平时丰盛,并且有意会有剩饭剩茶,指丰衣足食,“年年有余”之意。
更要备好这两天要吃的青菜,如葱,蒜,芹菜,生菜之类,这些青菜主要是取其谐音,代表聪明,勤快等等,特别是让家里孩童吃到,也是美好的喻意。
在桂平,除夕以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晚上会烧几锅柚子叶水,或是柑桔叶水,让家人洗澡,洗头,这可以去掉一年的秽气和衰运,祈求身体健康。
守岁也是长久以来的传统,以前电视没有普及的时代,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如街上会有各种过年庆祝活动,很是聚集人气。一直熬到晚上十二点,回家放一次鞭炮,“赶年兽”,那时候大街小巷,城区乡镇都是炮声阵阵,十分热闹。
大年初一也有很多禁忌,很多的这不行,那不得的,日常生活的各种事情都不能做,如不能扫地,不杀生之类,传统认为和家人的一年顺逆气运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县城,还有“行大运”的说法,有事没事一家老幼一起上街上转一圈,意思意思,看看街上各处的春节活动,以前每到春节,桂平街上都会有一些过年的文化活动,如传统的舞狮,化妆队游街(各种神装扮的队伍),各类文体活动,街上很显春节喜庆。
总之,以前的春节活动,不比现在少,只是由于时代发展之下,很多都换了种形式体现了,像现在城区都少闻鞭炮声了,各种新形式的娱乐冲击之下,有了一些落差,才使得经历过的人有“年味淡”的感受。
而没经历过的人,则对这些没有多少感受,认为,年的味道,就是他们正在经历见到的样子。这些以前过年的方式,在他们眼里只是过去的故事而已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