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与春节天气:老农谚在现代气候变迁下还管用吗?
街坊邻居最近都在热议一个话题:今年过年会不会特别冷?
不少老人家都说,今年大寒落在腊月二十一,属于“晚大寒”,按老辈人的说法,春节肯定得穿棉袄。
这句“早大寒,暖烘烘;晚大寒,穿棉袄”的老话,到底还靠不靠谱?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收官之作,也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按照传统说法,农历腊月十五前的大寒叫“早大寒”,之后的就叫“晚大寒”。
今年的大寒在1月20日,也就是腊月二十一,明显是个“晚大寒”。
这就让不少人开始担心春节的天气了。
我跑遍了城乡,找了好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户聊这事。住在郊区的王大爷拿着他那本写满天气记录的老黄历告诉我:“俺们这边几十年都这么掐着算日子,基本都挺准。去年就是晚大寒,春节那会儿冷得够呛。”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城里退休的李教授就说:“现在的天气,哪还像以前那么规律?前几年冬天都能看见人穿短袖,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气象台的老张给我展示了近年的气温数据。2024年冬天就挺反常,明明已经进入九九寒天,很多地方却还是暖洋洋的。他说:“光靠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现在真不太够用了。”
我翻看了近十年的气象记录,发现这个“晚大寒必冷”的说法确实没那么准。
统计显示,大概只有六成的“晚大寒”年份,春节期间气温确实偏低。
比如2020年就是个典型的反例,虽然是“晚大寒”,春节却热得打破了不少地方的高温纪录。
气象专家解释说,现代天气预报主要看的是太阳直射点位置、大气环流、冷暖空气团的势力消长这些科学指标。今年的天气走势比较特别,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你来我往,搞得温度跳动特别大。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布的预测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会比常年同期略低,华北和东北地区还可能会有降雪。不过临近春节时还得看具体预报,毕竟天气变化快得很。
我走访了几个农贸市场,发现不少老年人还在用传统方法观察天气。
菜市场卖了几十年菜的张大妈说:“你看现在的大葱,长得比往年都壮实,这是要冷的征兆。”她还说自家的老母鸡最近特别能吃,按老经验这也是天要变冷的信号。
有意思的是,我在调研中发现,年轻人对这些传统预测方法普遍持怀疑态度。90后的小王就说:“现在手机上装个天气预报APP,哪天冷哪天热一目了然,何必还要看这些虚的?”
农业气象专家提醒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很多传统天气经验不太灵验了。比如以前大寒节气基本都是严寒天气,现在却经常出现暖冬现象。去年很多地方都破了历史最高温记录,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我家老爷子这几天老念叨:“现在的天气,看着预报都不保险。前两天说要降温,结果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又是满街人穿短袖。”这话还真有道理,天气变化确实比以前更难捉摸了。
从气象数据看,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明显加剧,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原本很靠谱的传统天气经验,现在的准确率确实大不如前了。
不过话说回来,老农谚也不是完全没用。它包含着老祖宗长期观察总结的规律,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关键是要把传统经验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看,互相印证。
我觉得吧,与其纠结春节会不会冷,不如关注一下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随时调整穿衣计划。毕竟现在的天气预报技术很发达,卫星云图、数值预报这些科技手段都能帮我们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
临近春节了,不管天气冷暖,只要准备几件厚衣服在手边,遇到寒潮来袭也不怕。说到底,过年最重要的还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
现在不少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节气文化,研究传统天气预测方法,这其实是件好事。但建议大家要辩证看待,既不要全盘否定传统经验,也不要太过迷信。毕竟在这个气候多变的时代,科学预测才是最靠谱的参考依据。
你们觉得老农谚还管用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人间烟火气,最抵挡寒气。管它是早大寒还是晚大寒,只要一家人团圆,年味就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