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休假过后
许多人仍感精疲力竭
虽然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却越休越累
这是为什么?
“疲劳”是身体“缺电”了
“疲劳”与“疲劳感”是两个概念。疲劳是实际中的损耗,疲劳感则是大脑感知并传达到意识层面上的信号。
人体的运转就好比充能电池,24小时都处在“充能”和“耗能”的动态平衡中。疲劳就相当于用掉的电量,用得越多,就越疲劳。疲劳感则是提醒你电量多少的表盘,电量越少,疲劳感越强。当电量跌入临界点,身体就会向大脑发出警告,提醒该进入“省电模式”并及时充能。
正常情况下,疲劳感确实能够作为反映我们身体状态的一个较为准确的指标。然而,疲劳感也是一种融合了生理、心理等多维度因素的主观体验,因此它并不总是准确无误的,反而常常会出错。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消耗、低补充”的状态时,很容易会忘记“不疲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长期把身体置于“低能量、高运转”的极限状态下,不仅会加剧疲劳累积,更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你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便已经意识到身心很累了,还是莫名其妙地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信息过载已成为隐性疲劳的主要来源。
许多人在工作之余选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游戏等娱乐方式放松,但这些活动如果过度也会刺激大脑,甚至让人比工作时还累。由于屏幕上的信息是碎片化且快速更替的,大脑一直处于“高频处理”的状态,这会耗费大量认知资源,导致脑疲劳。而长时间注视屏幕,也会造成视觉疲劳、头痛、颈椎不适等问题。
对此,我们应进行信息“排毒”,通过设定屏幕使用时间、提高信息管理效率、短时“断网”等方式,把自己从信息爆炸中解救出来。
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
“隐性疲劳”
1.经常脑雾,难以专注
当我们感到大脑反应迟缓、思维卡顿、记忆掉线,仿佛大脑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中时,我们就可能陷入了“脑雾”状态。
脑雾和隐性疲劳可能互为表现,即脑雾可能是隐性疲劳的一种外在体现;也可能互为诱因,即隐性疲劳的状态可能加剧脑雾的症状。
2.烦躁不安,容易厌烦
当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人们可能感到心烦意乱,情绪波动变大。此外,由于大脑功能受到疲劳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事物失去耐心和兴趣,即使是平时喜欢的事情也可能变得无趣和令人厌烦。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情绪状态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
3.中途入睡,半夜起床
当你发现自己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如看电视、坐地铁时,会不自觉地入睡,很可能表示你的身体已经过度疲劳。这种“中途入睡”的现象,是大脑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自我保护而采取的一种强制休息的措施。
另一种情形是,累到极致反而睡不着,疲劳到极致往往睡不好。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在半夜醒来,并且不是因为需要喝水或者上厕所,那么这可能是疲劳积累导致的睡眠周期紊乱。
4.口臭体臭,疱疹长痘
当身体陷入隐性疲劳状态时,代谢水平可能会显著降低,这将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比如唾液分泌量降低,细菌在口腔内迅速繁殖,进而分解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引发口臭。营养物质代谢不完全,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与皮肤上的细菌相互作用,产生令人不悦的体臭。
随着身体状态持续下滑,免疫能力也将显著降低,导致炎症的产生。这常常伴随着痘痘、粉刺等皮肤问题的出现,严重者还会出现水疱等皮肤病症。
如何应对“隐性疲劳”
“隐性疲劳”的根源在于长期“耗能”过度、“充能”不足,以至于大脑对“疲劳”失去敏感,对“不疲劳”丧失感知。
要打破“隐性疲劳”的束缚,我们可以从“充能”和“降耗”两方面着手。
1.睡眠是最好的充能方式
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最好方式。建议根据你的实际需要和日常生活安排,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并在相同的时间起床,这将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和建立更好的睡眠习惯。
2.适当地放松,降低能耗
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后,身体的能量利用会变得低效,就像空转的轮胎,没有向前挪一步,却空耗了能量。
适当地放松能减缓疲劳累积的速度,给身体和大脑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让它们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放松不等于抽空打游戏、刷视频。实际上,全神贯注地打游戏、刷视频只会让你的疲惫累积。
真正有效的休息,是做一些低信息输入、低精力消耗的事情,比如站一站活动活动筋骨,走一走离开屏幕的方寸世界,看一看窗外的蓝天绿草,抱一抱亲密无间的孩子爱人。
学会为情绪“休息放假”
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情绪与心理在经过超长待机后,也需要休息。心理和情绪上的疲劳往往伴随着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这种状态会引起持续的压力反应,使得恢复变得更加困难,这时可以从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入手。
自律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前者负责“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应,后者负责“休息与恢复”(rest and digest)反应。长时间的情绪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持续过度激活,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得身体难以进入真正的修复状态。我们常说的“情绪稳定”,其实就是二者平衡的表现。
深长的腹式呼吸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可帮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常见的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气7秒、呼气8秒)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神经调节方法;冷敷或冷水浴,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促进副交感神经的恢复。
长期的情绪疲劳可导致情绪耗竭,衍生职场倦怠等问题。情绪耗竭不仅会拖累工作表现,还可能影响个人的社交关系和生活质量。
书写,是情绪恢复的系统化方法之一。情绪疲劳者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记录并梳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释放内在的情绪压力,情感表达能够有效降低应激水平;情绪支持网络不可或缺,尤其是同行或朋友的互助,可以显著增强心理恢复能力。
休息其实并不简单,它涉及神经系统、肌肉系统、情绪与认知功能的全方位修复。基于其疲劳的性质,科学地调节不同系统的恢复节奏,是真正实现“回血”的关键。
资料参考:科普中国、人民日报、人民网科普、半月谈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